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宏觀經濟決策亟待撥開“保增長”迷霧

http://www.CRNTT.com   2012-05-18 08:13:43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訊/表面來看,4月的工業增加值、進口同比增長等數據的確不怎麼樣,而固定資產投資與信貸投放等經濟指標不同程度的下滑,似乎昭示著中國經濟遭遇“倒春寒”。但若僅憑這幾個指標就得出中國經濟已失去增長動能的結論,未免過於簡單。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中國經濟不缺內生性增長的動力儲備,只是這些年來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間營商禀賦與投資熱情的釋放,使得經濟要擺脫現有增長路徑的依賴面臨著太多約束條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經濟轉型的成本。而當政府對隱藏了極大系統性風險的房地產領域持續展開冷卻行動時,經濟短期放緩勢成必然。加上外部需求的低迷,經濟增速下滑便成為政策調整的顯性結果。而4月經濟數據也有積極的一面,例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3.4%,低於3月的3.6%,也低於政府為今年全年設定的4%的通脹目標,這使政府保持著後續貨幣政策的微調空間。

  文章認為,既然經濟增長是一種內生性選擇,依賴於市場主體基於既有的約束條件追求成長空間的持續擴大,那麼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就不必過於看重短期經濟指標所釋放的信號。換句話說,即便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7%,也不必對之反應過度。

  無論是英、法、德還是美、日等工業化國家,即便在其擁有全球範圍內低成本配置資源能力的黃金發展期,也很難做到連續3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高速增長。如今,工業化國家儘管可以做到在經濟制度完善之後著力提升技術進步與勞動生產率,但增長動力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美國對經濟增長的期待是在穩住金融基本面之後,力圖通過正在進行的第三輪超級產業革命來獲得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只是連美國自身也對此沒有太大把握;至於歐元區,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如何防止希臘脫離歐元區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全局性失控;日本的經濟算盤則是通過中日韓經濟與貿易一體化以及本身的技術進步,盡快使本國經濟擺脫“五萬億美元陷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