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創新驅動應對紅利耗竭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12-05-18 08:11:39  


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長期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招工荒逐漸頻繁顯現。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訊/4月份經濟數據已出爐,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存款和貸款,投資和消費均出現同步回落,供給端與需求端都開始趨緊。從數據上看,經濟全面下滑超預期。其中當然有短期原因,而更重要的可能預示著,中國經濟將面臨持續十年之久的“兩位數”增長後開始進入下行拐點。

  證券時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中國經歷了十年“超高速增長”,年均GDP同比增速達10.48%。“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年均計劃目標分別是8%、7%和7.5%,但在勞動力供給的快速增長、高儲蓄率支持的資本存量的擴張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三因素作用下,實際增長均持續超出目標。

  目前,支持高增長的供給要素正在變化。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的變化、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變化以及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都會出現變化。

  人口紅利一直被認為是造就中國增長奇跡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長期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這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形成的增長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放緩,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減少,中國GDP潛在增長率將出現趨勢性下降。

  與此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也將趨於減速。2010年中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已達到46.9%,超過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的歷史峰值。據此判斷,第二產業很難再出現大的擴張,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將會出現下降,並且更多地轉向第三產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