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如何建設一種安靜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6-05 10:37:57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數千年,其深厚的文化中積澱了豐富的安靜文化因素,有哲學人文的,還有宗教的;但最為成功的就是數千年不變的階層文化。傳統中國,最頂端的是皇權,之下就是“士、農、工、商”。這種階層文化有幾個重要的特點。首先,每一個階層都具有自己的邊界。這個邊界很重要,有了邊界,邊界之內的社會成員才能產生和發展其職業和專業認同。其次,每一個階層都有其特定的行為規範和社會責任。例如,做“士大夫”的人應當想的事情是如何為政權服務,而不應當想著發財;商人應當想的是掙錢,不可以想著政治權力;同時,商人因為取之社會,也應當善待社會成員,做慈善等。再次,各個社會階層之間是流動的。這是中國社會階層的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在大多數傳統社會,社會階層是固化的,不流動的。例如印度的種姓制,一個人出身在哪個種姓,就一輩子屬於這個種姓。在歐洲,社會階層也相當固化,連貴族都是可以繼承的。與這些社會相比較,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開放和具有包容性。

  儘管皇權是壟斷的,但相權是開放的。皇權屬於皇帝個人,具有高度的壟斷性。皇親國戚儘管也是有權有勢者,但這些人都不具有繼承性。只有皇帝這一職位具有繼承性。較之歐洲,中國的家族世襲性範圍較小。更為重要的是相權的開放性。用今天的話來說,皇權是統治權,而相權是國家管理權。就是說,傳統社會,管理權是向整個社會開放的。皇帝通過各種機制,例如選拔制度和科舉考試制度,把社會上優秀的人才吸取到政權裡面來。管理權的開放性和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有很大的相關性。在中國,社會成員只有受過教育和沒有受過教育之分,或者文明人與野蠻人之分,但同時中國的教育哲學也假定任何人不僅有權利接受教育,並且也是可以被教育好的,這就是“有教無類”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士大夫”這個階層的一部分。就是說,“士大夫”這個階層極其開放。事實上也是這樣的。任何社會階層,無論是農、工還是商,其子女都可以通過考試而成為士大夫階層的一部分。

  毛澤東階級革命顛覆傳統秩序

  中國文明數千年,儘管皇權不斷轉換,但社會階層的這個秩序始終沒有變化。中國文明沒有被中斷過,這個社會階層秩序是關鍵。皇權因為革命和造反而不斷轉換,但一旦新皇朝確立,原來的社會階層秩序就會得以恢復。

  但是,這個社會秩序自近代以來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近代以後,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中國,中國傳統國家形式在帝國主義面前屢屢失敗。當時,無論是政治精英還是知識精英,都對中國傳統國家政權形式失去了信心。中國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轉型時期。孫中山先生起初想學西方自由主義來改造中國,建立多黨制基礎之上的議會制,但很快就失敗了。之後,中國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通過革命來建設新形式的國家政權。這條路線從孫中山後期到蔣介石到毛澤東是一致的。

  不過,“革命”的概念和方式在孫中山、蔣介石和毛澤東那裡是很不一樣的。無論是孫中山還是其繼承人蔣介石,都還是想保留原來的階層結構。或者說,孫中山和蔣介石進行的只是一場政治革命,只是建立一個新政權,而不是社會革命,對中國社會進行徹底的改造。因此,在建立新政權之後,蔣介石很快就想恢復傳統社會價值,這可從其發動的“新生活”運動中看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