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如何建設一種安靜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6-05 10:37:57  


 
  如何在新的環境下建設一種安靜文化呢?這裡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人們可以從多個層面入手來努力。

  首先是對官方的意識形態進行調整甚至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理論上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官方主導意識形態。要建設安靜型文化,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作進一步的中國化式的改造。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分析社會問題的科學方法。這部分應當堅持,有助於人們對市場經濟發展,對社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深刻的認識,從而在避免政府政策錯誤的基礎上來保護社會。

  不過,必須在兩個方面大力改造馬克思主義。第一就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儘管馬克思主義科學地分析了市場經濟對社會的影響,但其提倡的以消滅資本和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解決方法,已經被證明為失敗。貧窮社會主義不是社會建設的一部分。第二就是馬克思主義提倡的階級鬥爭。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一個完全人人平等的社會只是理想,更不可能通過階級鬥爭的方式來實現這個理想。在重塑官方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必須去除階級鬥爭因素,而確立階層妥協、和諧的價值觀。

  同樣,在重建大眾文化過程中,也必須去除階級鬥爭觀念。現在的大眾文化教育過於理想主義,顯得空洞無物,並且裡面包含有太多的“狼文化”因素。在各知識分子群體中,這種現象尤其顯然。儘管左、右派的價值觀不同,但他們都傾向於通過鬥爭的方式來實現其價值觀。這和近代以來中國所接受的“階級鬥爭”的觀念有關。在很大程度上,“階級鬥爭”的觀念已經深深植根於中國社會的行為方式裡面。要進行社會建設,必須花大力氣來總結近代以來“政治階級鬥爭”的歷史遺產。如果對這份遺產沒有清醒和深刻的認識,“階級鬥爭”觀念會繼續主導人們的行為方式,不管其以何種方式表達出來。

  要消除政治階級鬥爭的近代文化傳統,就要找到替代文化。經濟意義上的階級不可避免。只要有經濟發展,社會就會在經濟上分化,也就是利益的多元化。但經濟階級是可以改造成為經濟階層的。馬克思強調“階級”的概念主要是為了革命。可以說,“階層”是客觀存在物,而“階級”需要被塑造的。也就是說,“階層”觀不見得一定要轉變成為“階級”觀。要建設社會文化,人們必須在這方面做文章,努力建設新的階層文化。

  中國傳統上的士、農、工、商階層文化,從社會治理和統治的角度來說塑造得非常成功。儘管中國現在的階層關係遠較傳統複雜,但仍然可以從傳統學到一些階層文化建設的經驗。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每一個階層都必須確立自己的行為規範。官員、專業人員、教授、技術工人等等都必須建設和其職業和身份相適應的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就是專業文化。第二,各社會階層之間都必須是開放的,就是說保持社會的高度流動性。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是保障社會成員的機會平等。任何社會是具有等級性的,但等級的階梯必須是開放的。通過社會流動來達到社會的等級性和人人平等這一理念之間的妥協。社會成員在流動性中看到希望,也可以通過社會流動來實現希望。實際上,這是中國傳統社會和諧的關鍵。

  在建設階層文化過程中,更可以向傳統文化尋找資源。近代以來的“階級鬥爭”文化,儘管已經持續一個世紀之久,但中國傳統文化則已經生存了數千年。較之近代文化,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因素仍然植根於中國社會。再者,近代“階級鬥爭”文化從西方輸入,對中國來說只有工具作用,即為了建設一個可以抵禦西方力量的新型國家。現在這個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無論是執政黨還是社會都可以拋棄這個工具文化,而轉向體現價值的階層文化。

  一旦階層文化得到確立,傳統文化資源就可以發揮巨大的效應。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在內的中國文化,都包含有巨大的安靜型文化因素。儘管這些文化在改革開放之後也有了復興,但因為階層文化沒有得到確立,它們仍然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用。當然,從更高層次看,我們也可以考量如何吸收和消化其它宗教因素的問題。傳統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世俗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歷史上,它消化了佛教文化和猶太教文化。相信中國的世俗文化也能消化其它已經傳入中國的宗教。當然,這是中國文化的長期的歷史任務。提出這一點,主要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需要一種安靜文化,中國也有條件和能力來建設這樣一種安靜型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