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貴州25元代課教師的窘迫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2-06-14 11:58:47  


塘邊小學代課人員孔艶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借住在母親破敗的木屋裡。南都記者張晗攝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訊/孔艶每兩周去看望丈夫和兒子一趟。從畢節地區納雍縣鍋圈岩鄉到六盤水市水城,大巴票價40元。這比她一個月的收入高15元。

  孔艶是鍋圈岩鄉擁護村人。1997年開始,她在該村塘邊小學代課,每月獲政府財政補貼190元。15年來,這個收入不升反降,直至今年初變成25元。

  這一變化令同為代課人員的吳學敏無法接受。他將補貼單據公諸網絡後,納雍縣政府旋即介入,將代課人員的待遇提高到每月1000元,並為他們繳納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

  “25元代課費”似已塵埃落定,但面對貴州省要求今年9月前徹底解決代課人員問題的決定,夾雜在孔艶和吳學敏心裡的,是對過去數十年低收入的不滿、對未來去留的猶豫不決和作別以青春換取的榮譽感的不舍。他們是納雍縣109名———乃至貴州省約萬名———代課人員的縮影。

  南方都市報昨天登載紀實文章“貴州25元代課教師人生:生活窘迫大兒子輟學”: 

  當老師

  乘車西出貴陽,花7小時,行過200餘公里山路,你將抵達納雍縣———轄於畢節地區,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由納雍縣乘車,花3小時,西北行約100公里,你將身處鍋圈岩鄉。這裡是納雍縣最偏遠的地區之一。

  由鄉上步行半小時左右,你才能看見一個沒有圍墻的院落。在一間墻皮斑駁脫落的平房頂上,一塊水泥板上漆著“塘邊小學”四字。平房前一塊空地,既是學校的操場,又是村民王家的院落。學生們不在時,王家的一條黑狗會臥在“校門口”,雞鴨放養在操場上。

  胡明萬住在塘邊小學邊上,是這所學校的締造者。胡明萬說,他1971年就開始教書,是村上資格最老的教師。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游擊式教學後,他和顧慶萬、孔順明以及自己的學生張懷明,在縣團委的幫助下,建立了塘邊小學,供擁護村及周邊的孩子讀書。

  胡明萬的記憶中,這所有著20多年歷史的小學,前後僅有過7名教師。除了4名建校“元老”,另外3人是黃大勇、孔艶、吳學敏。

  孔艶是孔順明的女兒。1997年,孔艶初中畢業,恰逢父親病逝,作為家中長女,為了照顧母親和三個弟妹,她繼承父親的衣鉢,到塘邊小學做了代課教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