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階層和意識狀況

http://www.CRNTT.com   2012-06-19 08:35:26  


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學者鄭永年的文章“中國的階層和意識狀況:自由派、草根與中產階級”,文章說,知識分子不僅生產知識,而且也應用其知識來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正因為這樣,知識包含責任,生產知識的知識分子應當承擔起知識的責任。文章內容如下:

  在中國,自由派又可分為兩個主要的派別,一派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另一派是民主原教旨主義者。市場原教旨主義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他們信奉市場,相信中國所有社會問題的存在的根源在於市場不到位,也相信一旦市場化,所存在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第二,在實際政策層面,他們不分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提倡所有領域的市場化。第三,他們只相信效率,不顧分配,甚至仇視分配。

  不過,自由派也同樣解釋不了很多問題。中國的很多社會秩序問題固然和市場化缺失或者市場化不足有關,但市場並不是解決社會秩序的唯一途徑。市場化在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的同時也產生著其它無窮的問題。歷史地看,市場的發現改變了人類的經濟發展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動力。但同時,也為人類既有的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的挑戰。馬克思曾經把西方很多社會問題歸之於市場化。“看不見的手”(市場)的發現者和提倡者斯密也著《道德情操論》,強調道德情操在一個社會秩序形成過程中的至關重要性。在西方社會秩序尤其是道德體系發展過程中,宗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西方的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崛起提供了精神條件,但資本主義的興起對宗教為基礎的社會秩序產生了很負面的影響。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流動的增加,儘管宗教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資源,但政府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這並不是說,政府取代了宗教提供社會秩序和道德資源。政府對社會秩序的重建提供了社會基礎,主要是通過對社會提供保護機制,例如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住房等人們稱之為“公共財”(public goods)的公共服務。社會保護機制極其重要,沒有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西方社會秩序的轉型不可能。政治權力並非和社會秩序相悖。西方從早期原始資本主義發展到後來比較人性化的福利資本主義,這本身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這種轉型是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結果。

  從今天美國和西方社會秩序和道德狀況看,市場化和社會秩序之間的緊張關係依然存在。例如從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理解為金融部門過度市場化的結果,或者說缺少政府對市場的規制的結果。金融危機對西方現存的中產階級社會秩序產生著非常負面影響。前段時間在西方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核心是西方的中產階級。金融資本主義所表現出來的過度投機性質對傳統西方道德(例如新教倫理)的負面影響更是巨大。

  市場原教旨主義者既很難回答左派所提出的很多問題,即市場化對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其所提出的市場化的主張在實際生活中毫無可操作性,也只不過是一種過度理想或者烏托邦罷了。 

  如果市場原教旨主義者信奉市場,那麼民主派信奉的是民主。在解釋和診斷社會問題時,民主派指向政治權力,認為是政治權力導致中國社會的衰落和解體。在民主派看來,政治制度是社會秩序衰落的關鍵。他們把中國很多社會問題視為是政治權威主義的結果,因此,他們提倡通過民主化來解決社會秩序重建問題。民主化的目標是制約政治權力,如果左派的樣本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那麼民主派的樣本則是實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