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大千:最富的窮人

http://www.CRNTT.com   2012-07-19 14:50:09  


 
  “文人雅士、達官貴人是我的朋友,平民百姓也是我張大千的朋友” 
 
  在張心慶的記憶中,父親一生都很尊重人,尤其尊重在他身邊工作的普通勞動者,無論是裱畫的師傅、為他定做衣服的裁縫,還是家裡的雇工。“他常說,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
 
  有一年,張大千在香港一家酒店下榻,為自己的畫展作準備。酒店特意安排了兩位年輕的茶房負責照顧他的起居。因為喜愛張大千的畫,兩位茶房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他求畫。原本覺得張大千是大家,肯定希望渺茫,誰料想張大千聽後便一口答應,還大笑道:“你們年輕人怎麼不早說,我還以為你們不喜歡我的畫呢! ”說著,就鋪開紙墨畫了起來。
 
  就在張大千作畫期間,房裡陸續聚集了許多客人。其中一位老先生看畫看得入迷,還沒等畫家放下筆,便高喊著無論多少錢,都要買下。
 
  張大千婉言拒絕說:“這畫早已‘有主’了,我答應過要送給別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如果老先生實在想要,就和這畫的主人私下商量吧。 ”隨即指向兩位小茶房。誰知老者見狀生氣地叫囂道:“難道我還不如他們麼? ”
 
  平日總是和顔悅色的張大千這下有些慍怒了,語氣頓時嚴厲了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是我的朋友,平民百姓也是我張大千的朋友。沒有這兩位小兄弟的悉心照料,我哪有時間專心作畫?這畫是我特意給他們聊表謝意的。 ”
 
  “像這樣為普通百姓贈畫的故事還很多。父親曾在青城山的山腰上為給他抬滑竿的竿夫畫過素描,也給茶餐廳裡推點心車的女招待贈過畫,還曾為討一個四川老鄉做油條的秘方而用畫作交換。 ”在女兒眼中,父親張大千雖然以畫謀生,但他重情誼,從不吝嗇,平民百姓只要喜歡他的畫,向他開口,他都一視同仁,不取分文。
 
  父親是 “世界上最富的窮人” 
 
  “張大千是國畫大師,一定腰纏萬貫富得流油了。你既然是他的女兒,多的不說,他的畫總有兩三幅吧? ”不知從何時起,“遺產”成了張心慶無論到哪都回避不了的問題。
 
  開始張心慶還耐心地對別人解釋,現在她手上沒有一幅父親的遺作,就是個一窮二白的“無產階級”,但是大多數人聽了都不相信。後來,每當面對這種追問時,張心慶都含笑不語。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心慶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父親的小故事,標題是《張大千——世界上最富的窮人》,張心慶覺得,這是對父親最貼切的評價。
 
  張心慶記得,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末,張大千常在各地開畫展,收入不菲,完全可以購置田產,住豪門大宅,但奇怪的是,張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家裡的住房全是租借朋友的,張大千也被朋友們戲稱為“富可敵國,窮無立錐之地”,常常囊中羞澀,負債累累,經常是借了還,還了借。
 
  張大千的錢究竟去了哪裡?
 
  原來,張大千除了供養一大家人,慷慨幫助親朋好友以外,大部分的錢都用來購買古畫。
 
  “父親特別喜歡古代藝術大家,如石濤、朱耷、唐伯虎、鄭板橋等人的作品。只要是真跡,爸爸就不惜重金買下收藏,為此寧可不吃不喝不睡,甚至搭上了安家置地的本錢。買來後就不斷地鑽研、臨摹,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漸漸地,他成了一名古畫收藏家和鑒定家。 ”
 
  “在臨摹敦煌壁畫時,父親不知花了多少財力、物力,還向銀行貸款,聽說把一家私人銀行都拖垮了。他日以繼夜地在敦煌洞窟裡畫呀畫,進敦煌時滿頭青絲,回來時兩鬢斑白,那時他才40多歲。 ”在張心慶的記憶中,父親永遠將藝術放在第一位。
 
  正是由於張大千研究透了古人的創作技法,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發明了潑墨、潑彩的創作技法,師古不泥,化之為我,才真正地成為了一名博古通今、自成一體的大家。
 
  據張心慶介紹,1952年張大千離開香港僑居海外,正是經濟上最困難的時候,張大千卻把身邊最珍貴的古畫《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萬壑鬆風圖》以及一批敦煌卷子、古代書畫等珍貴文物,以極低的價格半賣半送給了一位朋友,使這些國寶留在了大陸。當時美國人也出高價要買。張大千說:“這三幅古畫是中國的珍寶,不能流入外國人手中。我不能讓後人譴責,我雖不能流芳千古,但絕不做遺臭萬年的事情。 ”
 
  1954年,張心慶的母親又將丈夫在敦煌臨摹的279幅壁畫全部捐給了四川省博物館,獲得了遠在海外的丈夫的支持,直稱妻子做得很對。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台北病逝,他把自己生前留下的許多古畫和古籍,捐給了海峽兩岸的博物館,就連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一並捐贈了。
 
  “我始終認為爸爸對我們的愛、對家庭的愛只是‘小愛’,他對別人、對國家的愛才是‘大愛’。這‘大愛’裡,有父親寬廣的情懷。他不僅僅屬於我們,他更屬於我們的民族,屬於全世界、全人類。 ”張心慶感嘆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