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下水道裡的現代文明

http://www.CRNTT.com   2012-08-06 11:03:59  


一個幹淨、隱蔽、高效的供水排水系統,本身就是現代化的產物與可靠標志
  中評社北京8月6日訊/“排水管線看起來是件小事,而且由於它通常深埋地下,平時也不在人們視野之內(當然更無法作為形象工程),但城市下水道正如家中的排水管和馬桶一樣,在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有時卻能決定生活的質量並表明其現代化程度。”財新網博客文摘欄目近日登載知名書評人維舟的文章“下水道裡的現代文明”,文章內容如下:
 
  公共政治學上有句名言:“公共管理就像下水道,一般只在發臭之後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有的時候,下水道即使不發臭,也會引起注意——尤其當一場暴雨引發城市內澇,竟造成77人死亡和百億元經濟損失的悲劇之後,人們不免要追問:為何沒有一個應當在此時發揮作用的排水系統?

  排水管線看起來是件小事,而且由於它通常深埋地下,平時也不在人們視野之內(當然更無法作為形象工程),但城市下水道正如家中的排水管和馬桶一樣,在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有時卻能決定生活的質量並表明其現代化程度。

  無論中外,前現代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沒有下水道的,流經城市的天然河道、護城河,以及地表滲漏和露天蒸發就是唯一的排水方式。當時的城市選址大多地勢便利(近水但又非窪地),城市不大,天然的河道、水窪、池塘通常未遭人工改變,而路面又未硬化(代價則是雨天路面極為泥濘),連房屋的墻體也都能滲水,因此古代城市即便沒有下水道,通常倒也很少發生內澇。從當時的城市環境來看,更大的問題並非排澇,而是露天的污水引發的傳染病。

  各國城市發展的歷程表明,下水道系統的建設與現代化是同步的,都是為了逐漸使污物、污水等象徵著排洩功能的城市系統能有效運作的同時隱蔽化,改變此前那種暴露的、可見的做法。然而在現代化過程中,人們通常最先關注的卻常常是其它方面,在向現代城市轉型的過程中,自然排放以及使用人力來清理露天堆放的垃圾、人畜糞便、污水的傳統辦法往往仍在起作用。

  上海早期的租界僑民坐船去郊區旅行時,不論他們到哪裡,一路上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碰見糞船、糞坑、糞勺和挑糞夫。上海晚至光緒年間才砌築陰溝,又拖了三四十年,直到1923年城市人口暴增至230萬時才開始安裝下水道中心系統,而建設這些工程的動因仍是公共衛生的考慮,城市內澇那倒還在其次,尤其因為當時上海市內還有足夠多的小河浜(儘管很臟)尚未填平。日本也一樣,德川時代依靠人工進行糞便收集和污水處理十分成功,諷刺的是,正因為其成功,導致“馬桶和下水道在日本的現代化反而延遲了”(《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至今不少日本城市飽受現代下水道系統缺失之苦,即便是東京,雖然1884年即已開始修建下水道,但直到數十年前仍習慣於將河道視為一個開放的下水道,由於滿是垃圾的臟水不時會淹沒那些處於低地的房子和工廠,1960-70年代人們便將這些河道填平,結果又導致了嚴重的城市內澇,這才不得不開始考慮建設大型骨幹排水管網。

  對北京這樣的城市來說,問題就更難了。現代北京城可追溯至明初的規劃,而當時擔心的主要問題並不是“澇”,卻是“旱”。作為一個北方城市,古代北京歷來患苦的是水源匱乏、水質鹹苦兩大問題,這才有劉伯溫將北京築成“哪吒城”的傳說,因為哪吒不僅護國降魔,還有降龍祈雨的法力。像大多數前現代城市一樣,北京直至清末仍無一寸下水管道(故宮的排水其實是靠地下滲漏,與城市下水道系統也是兩回事),全靠城內幾條河流排放污水,而供水則靠井水;人們都只求自家小院清淨,胡同常被當作垃圾場、便所和下水溝。除了附近的永定河偶爾泛濫,北京由於城市本身雨水不多,歷史上很少受水患困擾,直到1949年後,主政者考慮的重點都是供水而非排水,因而建國之初就修了官廳、密雲兩大水庫,之後還耗費巨資南水北調,但卻沒想過要給北京修巨大的骨幹排水管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