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秦輝:中國不可能發生像東歐一樣的劇變

http://www.CRNTT.com   2012-08-24 09:35:31  


清華大學歷史教授秦輝(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訊/知名學者秦輝、金雁夫婦的《十年滄桑: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轉軌與思想變遷(修訂版)》日前出版,在本書中,秦輝認為:雖然我們的改革也受到過東歐早期改革的啟發,但兩邊各自內在的差異非常大,因此,中國與東歐的問題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以下是書中節選:

  其實東歐與中國兩邊各自內在的差異都非常大。像東歐兩個歷史與地域都很接近的國家,同出自蘇聯的愛沙尼亞和白俄羅斯就幾乎是兩個極端:愛沙尼亞“激進”得幾乎把所有的資產都賣給了跨國公司,而白俄羅斯豈止“漸進”,簡直就是不進,根本就沒什麼改革,比我們的南街村還南街村。中國也是,溫州幾乎全部是私有制,而河南卻有南街村這樣保持“一大二公”的地方。但是中國經濟無論溫州還是河南改革以來雖各有千秋,總的來說還都在增長。而那邊的各國無論愛沙尼亞還是白俄羅斯都出現過長短不等的經濟滑坡。顯然這根本不是激進或漸進的問題。

  實際上,中國和東歐相比較,真正的重大區別有三點:

  第一,西方學者往往認為中國和東歐改革前都是計劃經濟,但改革的方向不同,不是“姓社姓資”,也是“凱恩斯與新自由”。然而實際上這兩者的方向差異主要是政治性的,經濟上誰更“市場化”倒很難說。兩者其實與其說是“走向……”的不同,不如說是“走出……”的不同。所謂“鞍鋼憲法”和“馬鋼憲法”之別倒是象徵性地看到了一點,實際上,蘇聯東歐在歷史上搞的是現代工業文明擴張“科學主義”的一套理性計劃經濟體制。而中國搞的是一種不把“計劃”當回事的、“大轟大嗡”的命令經濟,“文革”時期尤其如此。打破理性計劃經濟體制,勢必要破壞計劃平衡,但市場平衡又無法很快建立,就造成混亂,這個代價無論漸進激進都難免。但在中國,改革開始就是從無平衡的混亂中走出來,不僅市場平衡可以增加效益,引進理性計劃平衡也可以增加效益。鄧小平說改革最初就叫“整頓”,“整頓”並非走向市場,而是回覆“修正主義”。其實就是放棄了大轟大嗡,搞了點蘇式計劃;放棄了點“鞍鋼憲法”,搞了點“馬鋼憲法”。經濟馬上就有改善。而在本來就是計劃均衡的東歐,當然沒法搞這種招數。而他們那種“科學”的計劃,一放棄就亂套了。換言之,越是“科學的”計劃,改革前比大轟大嗡的胡鬧效益越好,放棄它的代價也越大。而大轟大嗡的那一套是可以無代價地放棄的。

  人們往往指責東歐國家追求“自由市場烏托邦”,而中國人“摸著石頭過河”,十分現實主義。其實“烏托邦災難”只是在專制國家才有的現象,憲政民主國家由於思想自由從來就盛產各種各樣的烏托邦,但因其不具有強制性而不會造成災難。像捷克的克勞斯,說他有“自由市場烏托邦”思想,大概不假,但這個烏托邦在捷克固然並未實現,卻也沒有造成災難,也不影響捷克依據自己國情決定的轉軌邏輯實際上成了個“准福利國家”。真正重要的是:不同的“非市場經濟”其“可放棄性”(不是應不應該放棄,而是可不可以無代價地放棄)會有極大差異,這種差異對於轉軌國家而言也許比轉軌目標的“可實現性”意義更大。總結東歐各國轉軌中的錯誤和教訓是重要的,也是本書的重要內容。但是像俄羅斯式的“坎托羅維奇體制”,不管採取多麼高明的策略,要想放棄它而不付重大代價絕無可能。這與中國走出“文革”式的混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