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湧:哪國老百姓掙得多

http://www.CRNTT.com   2012-09-26 11:01:12  


 
  美國勞工部2011年底公布了2010年各國工價的數據,我們不妨列成下表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國人每小時的工價,比起西歐發達國家來普遍要低;比日本稍高,但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華爾街日報》引用勞工部的數據:在2000-2010年間,以美元價值顯示,美國的小時工薪上漲39%,加拿大則為9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4個成員國平均上漲率為74%,大趨勢顯然對美國製造業有利。當然,2009-2010年這一年的趨勢比較模糊:西歐幾個大國,如德、法、英、西班牙、意大利等,小時工價都在下跌,美國則緩升。但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瑞典等工業化國家的工價上漲幅度倍於甚至數倍於美國。阿根廷、巴西、菲律賓、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的工價上漲幅度更大。也許我們可以說,如果美元下跌勢頭止住,歐元貶值,那麼至少在發達國家中的工價比較中,美國工價相對下跌的趨勢可能會觸底。

  不過,從這個表格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工價未必是製造業興衰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社會越富裕,工價就越高。不應該把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的工價簡單比較。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將各國的人均GDP和其小時工價進行比較,並用人均GDP除以小時工價,算出各國工人平均幹多少小時才能創造出人均GDP來。小時越多,相對工價越貴。同時,列出各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作為參考,看看絕對工價和相對工價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的關係。結果發現,按照美國的平均工價,一個勞工一年要幹1386個小時即能掙出美國的人均GDP來。如果按一天八小時算,這就是173個工作日多。相比之下,德國勞工只需要工作1018個小時,也就是127個多工作日。德國的人均GDP遠低於美國,小時工價則比美國人高了9個美元多。但是,在最近幾十年,恰恰是德國保持著其製造業的優勢。日本的製造業,也保持著相當的競爭力,沒有出現象美國那樣的慘淡景象。但日本的工價,大致和美國在一個水平上。

  這裡最為令人震驚的,還是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工價的比較。美國勞工部在公布中印數據時特別說明,兩國的統計非常不合國際標準,只能作為參考。特別是印度,80%的勞工在非正式的部門(家庭作坊)工作;統計中的工價,則是組織化的正式企業的數據。而這20%的正式企業支付的工薪,比80%在非正式部門中勞工的工價高得多。另外,中國最近的數據來自2008年。到2011年肯定有大幅度上漲。印度2007年的小時工價(1.17美元)比中國同年(1.06美元)還高一些,但沒有2008年的數據。
 
  這些粗糙的統計數據,很難衡量各國之間(比如中印之間)細微的差別。但對於中印與發達國家如此之大的距離,則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即使考慮到中國小時工價在最近三年有大幅上漲,估計在2011年也不過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我們即使把中國的平均小時工價大幅度提高,中國人仍必須工作3000多個小時,400多天,才能掙出人均中國的GDP來。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工薪低也是正常的。但是,菲律賓的人均GDP不及中國的一半,每小時工薪卻高於中國。這又如何用經濟發展水平還解釋呢?從人均GDP與平均小時工薪比來看,中國勞工從經濟成長中分享的份額實在太少。如果單純討論經濟規律的話,我們也許還可以用“劉易斯拐點”來解釋:當城鄉二元化的結構沒有打破、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給工業部門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勞動力供應時,工價基本就是維持勞動力生存的最低成本。等到城鄉二元經濟被統一為一體,農村剩餘勞動力銳減,城鄉勞動生產率大致相當時,工薪水平就取決於邊際勞動生產力了。問題是,如今中國大約一半人口在城市,“民工荒”已有多年,年輕勞動力的供應開始下降。在如此之低的工薪水平上,企業一提漲薪、人民幣升值就風聲鶴唳,似有存亡之危。中國的小時工價即使上漲三倍,還是不及墨西哥。有多少企業界人士覺得工資上漲三倍後仍然能夠存活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