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2-10-10 12:19:32  


 
“他救”與“自救”

  青年屬於時代,青年精神生活是當代社會精神文化及社會存在的反映。無論青年精神生活中出現積極現象或消極現象,都是社會通過青年反映出來的社會存在。

  現代性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即世俗化、理性化、主體性原則、分化。首先,世俗化一方面帶來了精神層面的“祛魅”,另一方面也使得“祛魅”之後產生價值真空和價值虛無;其次,理性化既帶來物質和社會層面的理性化,又使得工具理性使用過度;第三,人本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獲得了合法性,主體性原則持續伸張,其中也各有利弊;最後,分化雖然打破了傳統的一元化的國家時代,但在公共空間的發展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又走向了整合乏力。

  現代性的這四個方面,與青年精神生活發生著巨大的碰撞。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些現代性已經滲透進青年生活,以當代青年生活為載體成為青年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造成一些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當然,問題既然出現在青年身上,也需要從青年這里尋找原因。所以,應當在現代化與現代性雙重背景觀照下,從社會和青年兩方面來整合當代青年精神生活。

  整合的基礎是文化。當代中國社會在高速現代化的同時,也出現文化斷裂的後果,這就是“無根”現象。一是160多年近代化的歷史不斷被打斷,形成斷斷續續的不連貫的歷史;二是文化教育在整體上存在著斷裂,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未能成為青年精神生活的真正基礎,而中國特色的主流文化,本身歷史短、基礎淺,還未獲得青年認同;三是交往空間的現代化使人們處於陌生人的世界中,許多年輕人處在“漂故土”的境遇,他們自喻是“無根的浮萍”。

  所以,加強社會文化建設,連接文化之“根”,應是整合青年精神生活的社會前提。如果說社會對青年精神生活的指導是“他救”的話,那麼,青年“自救”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諸如精神信仰的確立、思想道德的修養、創業生存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青年在自身成長中長期歷練。總之,培育青年的健全人格,增強青年的主體能力,需要社會與青年的聯動。

  青年精神生活出現的異化現象,歸根結底是現代性這一宏大背景的影響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質上是理想主義的,這與人類永恒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會是一致的。因而在現代性背景中青年們應以現代化為舞台,有理想有奮鬥,發揚個性與走進社會統一起來,走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新結合之路。當然,這個全新的青年事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文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作者:孫其昂)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