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後刺激時期增長靠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2-10-29 08:10:33  


 
  中國人口結構的獨特性及經濟含義

  文章表示,人口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一般意義的人口紅利,即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有一個生產者(25-64歲)對消費者(25歲以下和64歲以上)的比例,1995-2000年之間,中國的這一比例升至100%以上,經濟開始進入供給充分的階段。這對經濟的影響有兩個大的層面,一是經濟生產能力相對於消費需求增長快,需要出口消化國內的生產能力。二是儲蓄率比較高,從八九十年代的3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儲蓄率的上升有體制、政策上的原因,但最主要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動,導致投資需求旺盛。比如對房地產的推動,除了剛性需求以外,還有很強的投資性需求。舉例來說,現在中國的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比例是130%,同樣的定義在印度是80%,所以印度的儲蓄率和投資率都沒有中國高。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還有城鎮化,即剩餘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同樣是30歲的人,在農村可能沒有就業,轉移到城鎮之後充分就業了,所以中國的生產能力相對於國內的需求來講,光看傳統的人口紅利還不夠,實際上的偏差比年齡結構顯示的還要大,所以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幾年情況特別好,人民生活水平增長非常快,並有很多儲蓄進行投資。

  人口紅利其他國家也發生過,人口勞動力從農村到城鎮的轉移,其他國家也發生過,但中國的特殊性在於,人口紅利和勞動力轉移在過去十幾年同時發生。例如,韓國和日本兩個國家都是在城鎮化基本上完成之後(75%)才開始出現人口紅利,所以經濟增長先有勞動力轉移的支持,然後又有人口紅利的支持。

  如果按照人口普查的數字,中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比例,將在2015年達到頂點,然後出現拐點。拐點之後,整個方向可能就會反過來。

  勞動力轉移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近年來勞動力轉移已經有放緩跡象。從供給面而言,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求面就是城鎮化對相關投資需求比如住房、基礎設施等的推動。中國的城鎮化相較於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都低很多,城鎮化空間還較大。但我們也應該關注我們和其他國家的差別。日韓是在人口年輕的時候逐漸實現城鎮化的,而中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的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年人,面對這樣的勞動力供給情況,未來如何推動城鎮化,我們需要新的思維。推動城鎮化,在需求端要增加投資,改善公共服務,但更多地應思考如何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改善經濟的供給方面,否則從中長期來講,沒有供給的配合,光靠需求的刺激經濟增長將不可持續。

  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除了人口結構這一因素,還有房地產泡沫風險。關於房地產是否有泡沫以及泡沫有多大,存在很大爭議。從經濟的基本面來看,如果說中國房地產沒有出現泡沫,我認為是一個奇跡。投資需求強、經濟供給充分以及貨幣環境易鬆難緊,這些促成房地產泡沫的條件,中國過去十幾年都具備。日本和美國都是在人口紅利出現後差不多20年的時間內產生一次很大的房地產泡沫和破滅,中國出現人口紅利已經15年,過去15年地價和房價的上升與其他國家類似。而且中國的儲蓄率比美日還高,所以中國房地產出現房地產泡沫不足為奇。在泡沫上升階段,房地產對投資需求的拉動作用很大,一旦泡沫破滅,將可能對投資需求,以及經濟增長形成較長期的負面衝擊。

  投資需求的增長空間,需要看供給面的限制。過去中國投資增長很快,除了有需求外,也有供給面的配合,比如儲蓄率大幅上升。展望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導致儲蓄率下降,支持投資的供給面將沒有過去那麼充足。

  除了考慮供給面,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資產大周期對投資需求增長的限制。以美國為例,美國經濟這次調整比以往衰退期的時間要長、力度要大,本質原因是美國在人口紅利階段形成了一個很大的資產泡沫,泡沫破裂之後出現了資產負債表緊縮,從而對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這種在人口紅利階段形成的資產泡沫,幾十年一遇,與一般的資產價格上升和金融危機不同。美國上一次人口紅利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很多供給的資源被戰爭所浪費,那次的人口紅利為凱恩斯應對大蕭條而提出的政府幹預政策提供了基礎,因此當時幹預政策比較有效。中國的人口紅利情況比美國更為極端:中國的生產者對消費者比例在七八十年代比美國低很多,而在高點時比美國也高很多。所以中國人口紅利對資產和信用周期、貨幣擴張的影響可能比美國還要嚴重。

  資產泡沫破滅以後,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緊縮。為支持經濟增長,政府部門需要增加杠杆。歐美的銀行去杆杠化,但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上升。目前政府也面臨財政調整的壓力。歐美經濟也存在和我們中國類似但不完全一樣的爭議,即如何在結構改革和政策扶持短期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