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鄧聿文:如何測定幸福

http://www.CRNTT.com   2012-11-08 11:38:54  


知名學者鄧聿文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訊/“幸福雖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哲學命題和主觀感受,準確測度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將幸福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這背後隱含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再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而是切實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關注民生問題,關注人民的感受。這才是發展的真義。”學者鄧聿文今撰文“如何測定幸福”如是說。

  最近幾月來,幸福忽然成了一個時髦的話題。不僅各地紛紛把幸福作為自己的施政目標,學者們也忙著進行各種幸福課題的設計和研究,媒體自然也不甘寂寞,追著問人們幸福嗎。從積極的一面說,這是好事,表明全社會開始意識到,幸福才是一切行為的終極價值和目標。

  不過,幸福是個很主觀、變化的東西。此時此地幸福不等於彼時彼地幸福,他人的幸福不等於自己的幸福,有錢也未必幸福,當然,沒錢在如今這個用錢差不多能衡量一切的時代,肯定不幸福,諸如此類。假如幸福是一種純粹的個人體驗,我們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幸福可不可以被量化和測定?

  很多人正是基於幸福的這個特性,對當下學者們開展的各種關於幸福的研究,或者政府把幸福納入考核指標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我認為,幸福雖不是被調查或研究出來的,可能夠被用來作調查和研究,當然也可成為政府的考核指標。換言之,儘管幸福是個人的一種主觀體驗,但它有客觀基礎,是可以對它像數學一樣進行定量的客觀研究,並把它運用到政府的施政中去,尤其對於社會意義上的幸福滿意度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社會意義上的幸福,是有一些共同規律可尋的。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幸福雖可像數學一樣被測定,但它無法做到像數學一樣精准,只能是個大概的估值。

  從幸福產生的心理機制看,現代心理學揭示出,幸福作為一種主觀的態度,存在著四個主觀認知的心理過程:即適應、期望、對比和處理能力。人們通常會適應新的環境,從而調整主觀的幸福水平,也通常會根據自己的希望所形成的期望值水平,來對他們所處的情形進行評估;並往往拿自己現有的情形與周圍人進行對比。自然,人們通常也有很強的處理、應對不幸事件的能力。這四個方面都會帶來幸福和不幸。根據幸福的這四個心理機制,美國心理學者A.坎貝爾等人1976年編制了幸福感指數。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