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改革和再平衡的實現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2-11-20 08:46:37  


 
  快速採取行動: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規劃轉變

  文章指出,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應該及早做出戰略規劃,借鑒英國和美國的歷史經驗,逐步實現從“國際大循環”向“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轉型。要清醒地認識到,與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初衷相反,“大進大出”不僅沒有解決沿海與內地之間的矛盾,反而導致了資金、資源和勞動力被吸引到沿海的出口導向型部門,造就了畸形的外向與內需相分割的“二元經濟”,成為內需長期無法啟動、民族企業的投資機會被外資擠占並引發嚴重經濟泡沫的主要原因。這種戰略不僅沒有溝通農業與重工業之間的循環關係,反而造成了重工業的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和高端技術仍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並成為高等教育沒有出路、城市化發展嚴重滯後、“三農問題”成為死結和就業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根源。為此,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方面的發展理念,應該實現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從“科學”到“思想”發展的戰略轉變,並以此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和參與全球治理髮展需求的戰略和方法。

  中國再平衡總體戰略: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文章認為,當今中國與全球經濟已逐漸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在於失衡雙方的內外結構失衡和國際協調不力,因此,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必須堅持內外並舉。內部路徑重在調整結構,外部路徑重在協調關係,唯有內外聯動才能使中國在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下真正解決困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失衡的循環機制,從而實現真正的再平衡。

  首先,中國在制定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時必須遵循以我為主、內外兼顧、積極參與、互利共贏的原則。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和失衡的主要順差方,又是當前經濟表現較好的國家,在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時面臨著國際社會的重重壓力。然而,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自身經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全球經濟失衡並非主要由我方造成,不可能僅通過中國的調整而得以解決。因此,必須堅持以我為主,把握再平衡的方向、速度和程度,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

  其次,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目標不能僅停留在實現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上,而應盯住其他意義更為深遠的目標。其一,通過調整失衡的內外經濟結構,變以往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為消費拉動,變以往資源投入驅動經濟為創新驅動,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其二,通過積極參與G20等主導下的全球經濟再平衡,發揮發展中大國的獨特作用,維護本國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其三,通過創造消費需求,逐步實現進出口平衡,實現經貿夥伴的互利共贏,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再次,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要點是:第一,刺激國內私人消費,實現儲蓄與投資的相對平衡;第二,通過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產業結構和價值鏈環節升級,實現商品出口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變;第三,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及G20等框架下的全球經濟再平衡;第四,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