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李濟:失蹤的大師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09:22:43  


 
  一個意外的收獲是台大人類學系向他們移交了李濟夫婦的遺物:五箱手稿、書信、公文、賬目,甚至還有一部分李光謨當年留在家里的東西。其中有當年母親勸他回台灣那封信的底稿,是父親的字跡(寄來的信應該是母親抄寫的)。

  李濟一生發掘、保管文物無數,遺物里面卻沒有一件古董,只有台北故宮博物院送的三兩件仿造藝術品。他一直謹守自己當年立下的規矩:考古工作者不藏古物。

  李濟曾說,一個人的工作成績就是他最好的紀念品。父親去世後,李光謨一直有一個願望:介紹父親的工作成績給大家。三十多年來他整理和翻譯父親的著作,編輯出版五大卷《李濟文集》及《李濟學術文化隨筆》《李濟學術隨筆》等書;他訪問父親的朋友、同事、學生、晚輩,收集一切可能的材料,寫成了記錄父親治學生涯的隨筆集《鋤頭考古學家的足跡》(後增補為《從清華園到史語所》)。

  日夜跟父親的文字和思想打交道,他才真正理解了父親。他發現自己對父親其實有很深的感情,而現在父親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令李光謨感到安慰的,是正在牛津大學默頓學院求學的外孫——他讀的正是考古學。

  1985年出生的陳北辰起初學的是物理。2006年《李濟文集》出版,陪同外公參加一系列學術活動的過程中,他逐漸堅定轉行的決心。在電子郵件中,他這樣回覆我的提問:

  “當時和許多從事考古或相關工作的老師,大學的、考古所的、博物館的,甚至拍賣行的,都有過交流,或深或淺,亦正亦邪,總體上對我選擇考古有所推動。最終動力是張光直先生的短文《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深入淺出,道盡考古的魅力與瓶頸、精華與糟粕、過去與未來。”

  “我覺得李濟這個名字對中國考古學來講像是一座塵封地下的裡程碑,它已離你很遠,你也完全有理由不知道它,但這絲毫不能抹殺它存在的意義和具有的價值。近些年來許多有心人逐漸意識到了它的存在,並且努力揭開層層封土。我只不過比大家更早有機會了解到而已。”

  考古→翻譯(李光謨的多半生)→新聞(李寧的職業)→考古。一切回到原點,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又一次“重逢”?

  (參考書目:李濟著《中國文明的開始》《安陽》,李光謨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李濟卷》《李濟學術文化隨筆》,李光謨、李寧編《李濟學術隨筆》,李光謨著《鋤頭考古學家的足跡》《從清華園到史語所》,岱峻著《李濟傳》) 感謝“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金豆豆、外研社付帥為採訪提供幫助)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施雨華 發自北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