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以改革創新實現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2-11-30 08:48:15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訊/據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12月召開,明年的經濟增速或與今年一樣,定為7.5%,以保持經濟發展的連貫性。

  和訊網發表專欄作者鄧聿文文章表示,中國經濟目前遇到了很大困難,從過去的高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甚至低增長,這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折。鑒於中國還有繁重的脫貧任務以及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需要,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增速;但與此同時,在新的增長階段,不但要有經濟增長的速度,更要有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所以,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大上,對經濟建設選擇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建設上的反映。

  按照十八大的部署,要實現經濟領域的科學發展,需要做好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五項任務。這五項任務其實可以用“改革、創新和再平衡”來概括,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創新本身也不是目的,它們的目的是解決中國的內外失衡、城鄉失衡、產業失衡、區域失衡等結構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中國經濟在世界中的競爭力。因此,中國經濟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做好改革、創新和再平衡的任務。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在近幾年遇到很大困難,除了外部危機的影響外,從內部說,是活力不強。而活力不強的一個制約因素,是政府對經濟的主導作用被進一步強化,一大表現就是,政府在加強宏觀調控的要求下,全面加強了對國有企業、要素市場、金融市場的管制。這些關鍵領域和環節的改革長期突而不破,影響人們的改革情緒,拖了改革的後腿,也導致經濟的活力無法被釋放出來。因此,改革就是要在上述領域和環節,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在大力發展國有企業的同時,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