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十八大後經濟改革怎麼走

http://www.CRNTT.com   2012-12-04 08:47:50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是關系到我們民族未來走向共同富裕的核心所在
  中評社北京12月4日訊/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漸臨近,會議所聚焦的各項經濟問題將對改變今天中國經濟市場活力不足的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和訊網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文章表示,轉變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固然重要,但堅持“科學發展觀”仍將是我們戰勝今後所面臨的各種錯綜複雜環境和發展階段的約束所帶來的各項挑戰所不可或缺的法寶。而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是關係到我們民族未來走向共同富裕的核心所在。

  一、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提升社會凝聚力繁榮經濟的關鍵要素

  文章分析,這個問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消除市場對“國進民退”的擔憂,二是在世界舞台上確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國地位。這次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際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就是反映了決策層今天開始越來越重視大國的發展戰略。因為我們注意到歐美發達國家很多支柱性產業同樣得到了政府巨大的財力支持和特殊產業政策的扶持。今後在這些國家命脈行業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確實在全球化經濟的競爭環境中,會讓我們處於發展層級不同而帶來的“不公平競爭”的結果。當然,國家這種大規模資本的投入能否最終取得可喜的效果,關鍵還是要看國有經濟(西方是國家資本集中的產業)是否能做到有“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在這一點上,還要注意另一個問題,非公有經濟在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資源都集中在國有經濟部門,也會削弱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更嚴重的問題是“國進民退”,會顛覆改革開放30年各中國經濟和勞動力就業市場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此,當務之急中國政府應該在如下幾個方面需做出更大的努力:首先,是給中國企業,尤其是給下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行業的民營企業減稅。其次,整頓以物流業為代表的上游壟斷行業的擴張態勢和“以價補量”的盈利模式,並提高上遊行業對民企的開放程度,通過上下游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構建,來確保下游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生存空間。第三,開拓企業多元化的營銷市場來擺脫當下中國內需客觀上漸進發展的格局所帶來的消費不足問題。如果企業的利潤無法通過市場的消化來得以保證,那麼,中國經濟下滑的態勢就會動搖市場對未來樂觀的預期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二、 全球視野謀劃推動和創新發展的藍圖

  文章指出,這次報告對中國創新發展戰略有了更深的闡述。尤其根據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多層次的市場創新主體的發展格局,提出了當前切實可行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的再創新以及協同創新的多種模式,這樣會大大減少以往在自主創新道路上所出現的好高騖遠、政績工程、同質化競爭等低效率、高成本的扭曲現象。

  雖然,中國經濟全面步入“創新型”社會還有一段漫長的艱苦歷程要走,操之過急,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但是,這不等於我們現在就可以鬆懈完善這種高質量的“穩態增長”所需付出的前期努力!否則,“人口紅利”隨著的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的過程不等於我們就可以自然過渡到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高端產業中去。為此,我們建議今後中長期的改革方向應該堅定不移地做好以下幾件事情:一是要大大增加教育投入的比例,與此同時強化大學產學研結合的各項制度設計,另一方面,還要為產業結構整體升級需要我們通過普及義務教育來提高國民素質。否則,自主創新就無法真正落到實處。二是無論對企業家還是投資家都要通過完善各類制度來強化對它們權益的保護和尊重。因為當一個社會進入到創新型發展階段的時候,無形資產對國民經濟貢獻的比例要超過固定資產投資所做出的貢獻比例,所以,對社會無形資產價值的回報不重視、對個人所擁有的權益不保護,那麼,人才就會不斷流失,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社會動力就會嚴重不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