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憶念今年辭世的幾位文史大師

http://www.CRNTT.com   2012-12-31 11:49:55  


 
  6月7日,:台灣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先生病逝,享年95歲。

  何炳棣先生1934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師承於蔣廷黻、陳寅恪、馮友蘭等名教授,1938年大學畢業,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教員。1944年考取第六屆庚款留美公費,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英國史及及西歐史。1952年他以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的土地問題、土地改革運動及土地政策為題寫博士論文,獲頒博士學位。1948年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63年轉往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1965年任芝加哥大學湯普遜(James Wesf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1935年-1946年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196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獲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院士)。由於學術貢獻厥偉,他於1975-1976年被推為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會長,是該學會的首位亞裔會長,也是迄今唯一的華人會長。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何院士致力於明、清兩朝帝制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流動的研究,並旁及當時的會館制度研究,他所作的《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1962)兩書,已為國際學術界奉為經典著作。前書重建中國人口的歷史真貌:後一書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1966年,他寫了他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中國會館史論》,考證出會館的創設年代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比日本學者先前所說的嘉靖39年(1560)要早出約140年。六、七十年代以後,何先生轉向中國古代史研究,他特別關注中國文化的起源問題,寫出了《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1969)和《The Cradle of the East:A n Indigenous Origins o{TechniqtteS and Ideas of NeoE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5000-1000 B.C.》(1975)兩本力作,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之後,何先生又出版了《中國古今土地數字的考釋和評價》(1988)、《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1955)等著作,他的《通史新義》、《新史學》、《歷史研究法》、《西洋史學史》、《秦始皇帝》、《浙東學派溯源》、《程朱辯異》、《東方的搖籃》、《讀史閱世六十年》等是史學界專家學者喜歡看的著作,影響深遠。

  何炳棣先生十分重視史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他多是選擇基本性的大課題進行研究,他從來不依賴孤證,特別注重論證的積聚,當時他撰寫《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和《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時,即遍檢北美各大圖書館所藏近四千種方志,包括不少海內罕見珍本,並盡力搜集登科錄、同年齒錄近百種,多維探索相關課題,多渠道地收集資料,他善於在微觀的細致考證後進行宏觀通識綜合,他把學貫中西,治學縱橫上下古今,把1930年代清華大學強調的考證與綜合相結合的歷史學風,發揚得淋漓盡致,他的史學研究譽滿全球,被禮贊為學術巨人。

  對這位史學巨人的辭世,我們非常惋惜,深深懷念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