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機遇潛力紅利:十八大後的轉型與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01-04 09:25:06  


 
  改變投資結構。一是要加大公益性項目的投資。適應我國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趨勢,要把投資的重點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領域。這既能釋放消費需求,又能拉動有效投資。二是要加大消費供給能力的投資。應當說,這方面的空間很大。以文化產業投資為例,適應廣大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投資於有市場的文化產品,未來 5年左右有可能使我國文化增加值占GDP比重實現倍增,即由目前的3%提高到6%左右。即使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與日本、韓國等國相比,仍有2—3倍的差距。

  優化投資來源。打破民營經濟進入壟斷行業的“玻璃門”,使社會資本成為投資的主要來源,以確保投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當前,由於壟斷行業改革的滯後,社會資本難以進入公益領域和壟斷行業,已成為影響投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重大問題。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已成為投資轉型與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

  以公益性為目標調整國有資本配置。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本調整,日益成為影響和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調整經濟結構,優化投資結構,重在國有資本的合理配置;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順利益關係,需要國有資本及其收益盡快成為社會福利的重要來源,使廣大社會成員能夠分享國有資本增值創造的社會福利。著眼於轉型發展的全局,需要以強化公益性為目標推進國有資本的戰略性調整。一是國有資本要逐步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重點轉移到公共產品領域;二是把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集中配置在事關中長期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能源、資源和高科技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的重大作用;三是對確有必要保留在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要提高收租分紅比例,並將收租分紅收益主要投入到社會公益領域;四是盡快將國有資本納入全口徑財政預算體系。

  以形成6億中等收入群體為重要目標破題收入分配改革。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關鍵在於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即在目前大約23%的基礎上,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0年努力使中等收入群體占比達到40%以上,由此使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到6億人左右。實現這一目標是個大戰略,意味著消費主體的形成與穩定,利益關係調整的新突破,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趨勢,“橄欖形”社會結構的初步形成。這就需要以民富優先破題收入分配改革,盡快扭轉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為廣大中低收入者向上流動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盡快提高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倍增是向城鄉居民傾斜、向勞動者報酬傾斜前提下的倍增,以使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不低於GDP增長速度,使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從目前大約40%提高到 50%以上,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1年的3.13∶1下降到2020年的2.8∶1以內。

  以制度公平為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能否首先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權益,已成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需要:嚴格限制經濟適用房受益範圍,把住房領域的公共資源主要用於中低收入者,建立完善以廉租房為重點的住房保障體系,在這個前提下深化住房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推進城鄉、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統一,尤其是醫療保險、養老保障的制度統一;努力縮小財政對不同社會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差距,並建立公開透明的約束性指標。

  加快推進結構性減稅。這是打破制度性約束、藏富於民的重大舉措,有利於增強經濟活力、發展中小企業、減輕中低收入者負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