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增速形勢依舊樂觀

http://www.CRNTT.com   2012-12-31 09:26:14  


中國經濟還有很強進的後發優勢尚未發揮出來,這種優勢帶動下的經濟增長將持續很長時間。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在此背景下,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內的不少機構或個人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低增長期,增速會下降至6%甚至更低。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在於,中國當前的經濟模式和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情況相同,但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形勢長遠來看依舊樂觀。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發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鋼文章如是說。

  文章表示,從經濟角度來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按照名義匯率計算,有些年份日本人均GDP是高於美國的,而目前中國人均GDP僅相當於美國的八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見,目前中國的經濟水平和整體實力與當年的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經濟還有很強進的後發優勢尚未發揮出來,這種優勢帶動下的經濟增長將持續很長時間。國內二、三線城市和歐美發達國家城市之間差距懸殊,即便是最發達的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和美國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近兩年日漸突出的城市內澇問題,包括2012年北京暴雨事件,都可以看出即使是中國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其基礎設施建設僅僅是完成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城市化相關配套設施還遠遠不夠。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將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提供新動力。

  全球經濟危機波及中國,雖然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影響,但也給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們上了生動一課,強制性地迫使人們開始對國內產業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中央強調我國下一步發展主要靠實體產業,實體經濟的主體是製造業,這一輪經濟危機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都認識到這個問題。

  這輪經濟危機中,德國經濟可謂一枝獨秀。德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第三產業比例最低,製造業占比最高的國家,所以受到的衝擊非常小。即便在危機中,德國經濟也有不錯的發展。而我國經濟能夠在這場危機中較快地走出來,實現快速恢復,也和國內厚重的製造業基礎有關係。所以說,未來中國20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仍舊是製造業。

  提及大力發展工業,有人認為這將導致高污染、高能耗。就工業生產中的某一個環節而言的確如此,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廢物、影響環境。但從長遠來看事實並非如此。回顧整個人類發展歷程,從人類農業文明以來,真正造成的且不可逆轉的環境問題並非是工業帶來的,而恰恰是因為工業不發展造成的,比如黃土高原退化。

  這種不可逆轉的破壞,往往是由於工業不發達所衍生的。人類要生存,只能採取粗暴、赤裸裸地向自然索取資源的方式。工業發展之後,很多長期解決不了的生態問題得以解決。在南水北調的線路旁邊,有西峽和淅川兩個縣,以前這兩個縣的生態環境完全一樣,而且是水源保護地。但如今西峽縣依舊青山綠水,宜川縣卻成了大片禿山。究其根源無非是因為西峽縣的工業發展好,宜川縣基本沒有工業。

  近幾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專家認為中國喪失了持續多年的人口紅利。但這並非問題的全部,近十年來,底層勞動力工資水平上升較快,但也僅限於低端勞動力、體力工作者,而包括碩士畢業生在內的知識階層工資水平並沒有太大改變。

  中國的比較優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過去講比較優勢基本上是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其實在勞動要素的內部,也有所謂的比較優勢。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最具性價比的和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生產要素是低端勞動力。那時大學生和農民工的數量比例大概是在160。而現今的中國,這一比例約為15.5。

  現在中國在全球性價比最高的階層是初級知識分子,有了由勞動素質變化帶來的新的比較優勢。不能單純地抱怨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勞動力成本帶來各種問題。因為舊有的優勢消失的同時,形成了新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這是中國新一輪的人力資本紅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