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外媒記者在中國:微博改變駐華記者報道模式(一)

http://www.CRNTT.com   2013-02-18 10:15:20  


 
  十八大“剝洋葱”

  按照慣例,有黨代會的年份都是記者們忙碌的一年,但是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卻讓記者感覺“前所未有的忙”。

  “2002年也比較忙,那時我還在路透社。但那種忙是自己設計的,覺得要對新任領導做一些人物特寫。但是今年經常都來不及做這些,因為有的事情到最後一段時間才塵埃落定。”安思喬說。

  為報道十八大,一名《國際先驅論壇報》(《紐約時報》公司下屬報紙)記者和一名《紐約時報》駐港記者也加入了報道團隊。而此前,他們已經做足了功課:查閱了大量文獻以更好地了解黨代會背景。

  十八大於北京時間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開,但直至9月28日,新華社才發布了這一消息。滯後的官方消息也給記者們帶來了不便。

  “我們一直在研究十八大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經濟?外交?民生政策?很難找到答案,因為黨代會的日期直至最後一刻才公布。我們不知道黨代會的議程,也沒有機會參加黨代會之前相關的一些會議。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除了聽工作報告,黨代會具體是幹嗎的?”張彥問道。

  對於十八大,他們最為關心的議題分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的人事安排;軍委人事安排和軍委主席位置;如何設置未來的改革議程。這些在《紐約時報》網站名為“衛兵交接”(Changing of the Guard)的專題中都得以體現。

  這組以十八大為主題的專題包括視頻、圖片和報道及分析。視頻介紹了中國的經濟改革、人權狀況等等。

  截至2012年12月29日,該系列文章共有28篇。從7月到十八大結束後期,均有追蹤報道。主題涉及十八大前期的軍方需求、習近平在正定當縣委書記的日子、地方債務危機、中國的移民潮等;十八大結束之後對中美關係的分析、對部分新當選常委及習近平之妻彭麗媛的特寫、新領導班子面臨的挑戰和各種社會問題等。

  鑒於十八大會議之前存在著一定變數,《紐約時報》這組報道也在跟著變。最終結果也顯示,他們的報道是緊跟變化並且準確反映了這些變化的。

  胡錦濤做十八大報告當天,會場出現了一個小意外:所有外媒記者都沒有拿到文字稿,只有黨代表有。而此前的黨代會,記者們都能提前拿到講話稿,邊看邊聽,分析講話中的“新提法”。沒有文字稿給記者當天的寫作也帶來了一定困難: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分析講話內容。

  新的領導班子與記者見面後,《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社論。在肯定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指出了中國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放緩的經濟增長、國進民退、移民潮、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和政治不穩定因素在增加等,同時就中國是否會實行改革打上了問號。

  儘管對十八大做了系列報道,但是對於《紐約時報》記者們來說,很多事情仍是一團迷霧。如何把這些揚2012年剝離出來的各個細節拼凑成一幅更清晰的圖,他們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

  在人民大會堂採訪的那幾天,他們甚至還配備了望遠鏡。“我想看看有沒有領導人睡著了。”傑安迪開玩笑道。

  朝日君,晚安.哦呀蘇咪

  “朝日君”來了。

  2012年5月27日,“連日本鬼子來了都沒好意思說這塊土地是天皇的”,這條微博讓朝日新聞中文網官微迅速走紅,再加上“鬼子可以轉一下麼”的自嘲,更是帶來近七萬的轉發量,並一下增加了三萬多粉絲。

  此前一個月,日本朝日新聞社開設中文版新聞網站“朝日新聞中文網”,並將編輯部設在東京。其中,微博團隊由主編野島剛帶領,共有三名日本人、兩名中國人。野島剛中文流利,性格隨和,“不嚴肅,在日本人中比較少見”,經常跟員工開玩笑,編輯們稱其為“剛哥”。

  中國網民親切地稱他們為“朝日君”。《一個》副主編 @青年小飯 稱自己是朝日君的“鐵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