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理想主義消逝

http://www.CRNTT.com   2013-03-27 11:54:43  


 
  一、老板的理想與衝動——第一批民營美術館作為非營利藝術機構前傳

  1998年在中國出現的三家民營美術館:沈陽東宇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成都上河美術館拉開了中國民間力量以藝術機構形式支持當代藝術的大幕。既有經濟頭腦又有藝術情結的老板們天真地認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也許是一個不錯藝術商業模式,一個個美術館於是在老板們的理想與衝動下誕生。這些美術館用他們的運營結果證明自己壯烈地成為了“非營利”藝術機構。

  事實上,第一批民營美術館確實達到了一些上述非營利藝術機構的標準,如對於當代藝術的研究、展覽、收藏等工作在當時顯得尤為可貴。但他們缺乏清晰的自我長遠發展定位與規劃,沒有除了老板熱情之外的運作資金來源,沒有獨立的資質只能依附於所屬的商業公司等原因注定他們成為後來的非營利藝術機構的前傳、悲情的探路者。

  二、民辦非企業美術館——商界精英的名利雙收模式

  在當下中國藝術生態中,擁有“民辦非企業單位”身份的非營利藝術機構代表首推今日美術館。

  2002年,地產大亨張寶全號稱斥資4000萬打造的今日美術館首先是為提升地產項目的文化品位服務的,長遠規劃則是發展成為藝術產業。但在產業鏈條不成熟尤其是缺乏終端消費人群的情況下,這個產業的商業效益可想而知。張子康就任館長後的“非營利改制”儘管內部有董事會的阻力外部有政策不公開透明的困難,但“中國首家民辦非企業美術館”的光環足以慰償個中艱辛。通過一系列的展覽、教育活動,今日美術館的知名度迅速攀升,通過品牌營銷源源不斷拉來了馬爹利、瑞信等贊助商。在經營方面,美術館旗下的圖文製作中心通過承接出版業務和創辦、營銷藝術雜誌實現利潤創收的來源之一。最近幾年日益頻繁的有著商業畫廊背景的展覽不難讓人猜出展覽場地出租成為利潤來源,雖然此舉有損美術館的學術公信力,但國內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條例並未明確禁止,而且也沒有規定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利潤不能分配,這一點與西方學界對於非營利機構的界定標準大相徑庭,今日美術館也樂得兩耳不聞非議聲,一心悶聲發大財。如此看來,依照法律法規注册民辦非企業美術館才是實現名利雙收的王道。

  三、文化公司——理想主義的消逝

  從2008年至2012年宣稱自己是非營利藝術機構的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則沒有今日美術館這麼風光。創辦人夏季風是當代文學和詩歌作者,與詩友左靖在雜誌出版、當代藝術、獨立影像方面的共同語言促使他們從一本名為《藝術與投資》的雜誌開始合作。有賴於來自西班牙的夏季風家族資本的支持,他們在北京奧運年成功開啟了一個規模巨大的非營利當代藝術中心。然而這艘理想主義的航母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他的合法存在需要以幾個不同的文化公司名字來支撐——伊德賽、伊比利亞、伊賽安,這些公司的賬戶支付了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在展覽、雜誌出版、作品收藏、影像放映與收藏上的所有費用。

  稱其為理想主義的原因之一是該機構做的一些不符合資本逐利原則的事情,如每年花費近200萬堅持做毫不盈利(營銷失敗,其實是可以像今日美術館一樣實現雜誌盈利的)、學術品質頗高的當代藝術雜誌,直到因為內容問題被當局查封;在寸土寸金的798藝術區保留一個獨立影像的放映空間並持續組織放映活動等等。這幾個公司在工商局的年度備案裡總是非常奇怪——花很多錢而不賺一分錢卻不倒閉。洗錢的嫌疑似乎也因為他們收藏的作品並未高價從拍賣場脫手而得以洗脫。在堅守4年以後,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還是放棄了獨立影像的放映和學術雜誌的出版,拆除了影院用作展廳,不再宣稱自己是非營利藝術機構,默默地裝修轉型為商業畫廊。這個轉型明確的告訴我們,在國內以文化公司的商業身份存在而做非營利藝術機構的工作是走不通的,即使身為資本家族的文藝委員也做不到,與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的轉型相伴的是理想主義最後一抹光輝的消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