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理想主義消逝

http://www.CRNTT.com   2013-03-27 11:54:43  


 
  四、外企——洋和尚的困局

  作為798藝術區的象徵,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從2007年底開館之初高調標榜的“非營利的綜合藝術中心”到悄然在其官方網站的介紹上改為“公益目的的綜合性藝術中心”,這其中意味深長。比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更為複雜的是,UCCA在中國的合法身份是一家全資外企,北京安特維奧文化咨詢有限公司,以一家全資外企的身份在中國從事公益目的的藝術活動,讓人不禁聯想起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玩笑之餘,還是要佩服外企的措辭之嚴謹,非營利的三條原則只能做到目的上的公益性(還不是宗旨)。

  當然,事出有因。儘管在與古根海姆美術館爭奪798這塊僅存的大空間時尤倫斯做出了種種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美好承諾,但他連文化創意產業優惠政策都不能一視同仁享受到,當然也更不會允許漏洞百出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辦法在外國友人面前露怯了。中國在政策和法理上關於非營利機構的缺失,這多少讓熟稔歐洲非營利機構運作並試圖接軌的尤倫斯感到沮喪。安特維奧作為注册在瑞士的ARTRIVIUM公司的子公司不僅受到資金注入與運作的嚴格監督,在展覽、餐飲、書籍銷售這些外資企業受到嚴格管控的行業裡也處處受限,無奈之下又是一層代理關係注册安尤視界(北京)展覽有限公司。在這種國外基金會——國內外企——國內企業的資金流轉中,企業運行成本無形中增加。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家族內部的利益糾紛,最強勢的繼承人不再對支持、守護中國當代藝術有興趣,那麼20多年的收藏在北京、香港的拍賣市場拆分、脫手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一個收藏體系七零八落的基金會和藝術機構,仿佛一個沒得經念的洋和尚,兀自仿徨。

  五、慈善事業——非營利藝術機構的尷尬身份

  位於五元橋邊草場地村裡的泰康空間從規模和動靜上說並不引人注目。但2011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十五周年收藏展上展示的藏品規模和2012年陳東升獲得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似乎頻繁提示著藝術界的人們,這個泰康人壽旗下的藝術空間從未間斷過在藝術界的發力。

  泰康空間有著近乎完美的形象:不代理藝術家,不銷售作品,不出租場地,所有展覽自主策劃,堅持研究性出版,通過展覽和收藏持續支持實驗性的藝術創作。然而這只接手了尤倫斯拋出的頂級藏品的金融大鰐卻只能把藝術事業安放在公司的公益事業室,也就說,泰康空間是作為泰康人壽慈善事業的一部分存在著。這個令人尷尬的身份也是泰康空間得以在策展視角、學術研究上保持獨立的決定性因素,畢竟作為慈善事業不存在自謀生路的壓力。連獨立運營資質都沒有的非營利藝術機構做得最像一個非營利藝術機構,這就是中國非營利藝術機構的吊詭之處。雖然陳東升多次公開向媒體表示泰康人壽未來的美術館要做中國的MoMA,但在政策和法理上都沒有MoMA生存土壤的中國,這只能是一個虛假的希望或是靠一己之力撐起的烏托邦。

  六、金融杠杆——非營利藝術機構背後的資本

  另一個涉足當代藝術行業的金融巨頭,民生銀行旗下的民生現代美術館也宣稱自己是“非營利公益性組織”。然而從2012年的查稅事件開始,民生現代美術館負責人捲入其中的傳言層出不窮,以至於使人聯想到2007年由民生銀行首發的 “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這個基金的合作方正是在2012年查稅行動中落馬的邦文集團老總黃宇傑。

  種種跡象顯示,2008年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民生現代美術館在多次館內、外的展覽中為藝術基金客戶投資的作品升值借勢炒作。而作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實體美術館,開館4年多沒有對於館藏的研究與發布;作為一個公益性獨立法人,在其官方網站上沒有任何對於社會捐贈與贊助支持的回饋方案,不得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與專業性,一個若隱若現的資本黑洞似乎正以非營利藝術機構的天使形象微笑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