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理想主義消逝

http://www.CRNTT.com   2013-03-27 11:54:43  


 
  七、公共服務——政府購買的藝術計劃

  與上述堪稱熱鬧的非營利藝術機構現狀相比,一種更為安靜卻就在你、我身邊的、運行公益藝術項目的非營利機構在悄悄成長。

  這些機構與上述非營利機構相比有一個更恰切的舶來名詞來形容他們——“非政府組織”(NGO)。他們以“XX工作室”等名頭出現在公眾視野,這些工作室都具有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資質,涉足領域覆蓋社會方方面面。他們維持生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開發公共服務項目,政府出錢購買,其中也包括以公益性的藝術項目開發為主業的非營利機構,他們開發的項目之一就是在社區運行的、針對精神障礙人士的藝術治療計劃,這種並不單純聚焦於藝術本身的非營利機構或許可以讓實驗性的藝術創作從沸騰的名利場上暫時抽身出來,發現一塊更為廣闊的天地。政府通過合同方式購買公共服務(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於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一些發達國家,是高福利國家為應對財政危機而進行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旨在將政府從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轉型為授權者。2006年以來,中國的一些較發達區域如北京、上海開始試行這種模式,在黨和政府的相應行政部門是各級社會工作委員會與社會建設辦公室。

  綜上所述,非營利藝術機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讓人頗為無奈,其身份也各不相同,以致業內人士或公共輿論只能通過這些機構的具體工作來認同它們,而不能局限於它們的具體身份。現狀只是表層,表層之下往往是制度問題,諸如完善、開放非營利機構的注册渠道與機制,出台向非營利藝術機構捐贈的個人、企業、基金會的稅務減免(tax cut)細則,建立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全方位法律監管體系等工作都是亟需政府管理部門開展的工作。

  來源:騰訊論壇2013年03月19日10:3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