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城市服務業與生機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09:26:49  


 
  ■ “以業控人”是南轅北轍
 
  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相對來說,較高技能的勞動者更多地集中在金融、貿易、咨詢這樣的生產型服務業裡。在我們掌握的勞動力市場調查數據裡,如果將勞動者所在行業區分為體力型服務業、製造業和腦力型服務業,在更多用腦的專業服務業裡,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3年,而在製造業裡,這個數據是11年,體力型服務業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0.8年。
 
  大城市對於大學畢業生有吸引力,有利於發展現代服務業。城市應該更多地歡迎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技能者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於,這是否就意味著應該採取政策去“挑選”勞動者,限制低技能者落戶本地呢?有些城市出於直覺,認為應該“以業控人”,在城市裡要“淘汰落後產能”,有些城市甚至採取切實措施,“清理低端產業”。
 
  主張“以業控人”的人忘記了一件事,那些目前已經到城市來的人們,絕大多數人是因為城市對他們有需求才來的。這些外地人的失業率遠遠低於本地居民,若不是因為有對於他們的需求,他們找不到工作,也就不來了。
 
  有人可能會說,產業升級了,就不需要低端勞動力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認識誤區。真實情況是,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個城市中是“互補”的。在一個生產單位裡,既需要工程師,也需要清潔工。另一種情況是,一個城市的產業不斷升級,高技能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同時,其產生的消費性服務需求(餐飲和家政)也在不斷增加。
 
  在不同的城市之間,通常是更大的城市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更高,那麼,是不是大城市就需要更少的低技能勞動者呢?我們的數據分析顯示,恰恰是因為高技能勞動者在生產和生活中帶動了對於勞動者的需求,總體上來說,更大的城市中從事體力型服務業的勞動者比重更高。
 
  同樣道理,即使在美國,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的發展也同樣帶來對於服務業的需求,其中,服務業的很多從業者只有高中以下的教育程度。美國的研究發現,每一個高科技產業的就業可以帶動5個其他行業的就業崗位,其中,2個是相對高端的服務業(比如醫生和律師),而另3個則集中在消費型的服務業(如售貨員和餐館服務員)。製造業對於就業的帶動力相對較弱,1個製造業就業崗位的增加仍帶動1.6個本地服務業的就業。
 
  ■ 挑選勞動力技能的後果
 
  我們運用中國數據所做的分析顯示,與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製造業和體力型服務業中有更高比重的勞動力是大學畢業生。對此現象,可以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一方面,大城市勞動生產率更高,理應其所有產業都有更高的比重是大學生。換言之,同樣的行業,大城市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實現了升級。另一方面,這其中恐怕還有低效率的問題。
 
  由於各個城市都給予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或一定技術職稱的人)獲得本地戶籍的優先權,在戶籍與福利掛鈎的情況下,高技能勞動者受到了留在城市的鼓勵。結果相對於低技能勞動力來說,高技能勞動力容易在大城市“供給過多”,於是出現大學生“工作難”的現象,大量“低層次就業”的現象出現,大學生在做銀行櫃面的工作,大學裡的秘書甚至是研究生畢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