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恩蔭制”導致年輕人逃回北上廣

http://www.CRNTT.com   2013-04-16 11:40:20  


漫畫:王懷申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訊/廣東欠發達地區興寧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鄉鎮黨委書記和局一把手,均可向上級提出要求,解決一名子女的工作問題。”現任興寧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思中(曾擔任該市坭陂鎮黨委書記),理直氣壯地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講出了這個雷人的規定。

恩蔭制”導致年輕人逃回北上廣

  2013年04月15日13:50來源:財經網 作者:沈彬 

  廣東欠發達地區興寧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鄉鎮黨委書記和局一把手,均可向上級提出要求,解決一名子女的工作問題。”現任興寧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思中(曾擔任該市坭陂鎮黨委書記),理直氣壯地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講出了這個雷人的規定。

  而李副局長的兒子李宇峰,正在該局下屬的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管理辦公室上班,雖然專業並不對口,雖然他連當時考試的形式都不記得了(其實根本沒有筆試,只有局裡的“口試”)。但他還是很快就被抽調到了民政局優撫股,當上了副股長。

  新聞讀到這裡,就不難理解之前曝光過的很多“蘿蔔招聘”事件,原本招考就是為了照顧錄用官員子弟,其他人只不過是陪太子讀書。還是李副局長講得坦率,當地就是有制度:一定級別的領導可以“解決一名子女的工作問題”。

  其實,這個制度在中國古代叫“恩蔭”,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謂“一人入仕,則子孫親族,俱可得官”。按中國傳統的君臣制度,一個人當了大官,皇帝要對他的子孫有所照顧,讓子孫也能當官,形成身份沿襲。但現代化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現代的政治邏輯是主權在民、民選官員。像興寧市這樣為了“照顧”幹部,就讓其子女不經考試(或者變相不經考試)成為公職人員,那是將國家公器私相授受,也是在慷納稅人之慨。當地人社局局長說“考慮到李(思中)副局長快退休了,(這樣做)給他個安慰,也是人之常情”,這才叫反認他鄉是故鄉,把不合法不合理認定為“人之常情”,真不知今夕何夕。

  而且這種“恩蔭”制度,也製造了一些地方嚴重的社會不公,阻塞了寒門子弟上升路徑,形成社會階層板結、政治家族化。政府選錄公職人員,理應唯才是舉,公平競爭,但是某人有一個官爸爸就可以贏在起跑線上,結果無非是“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之前,媒體曾熱烈討論過所謂“逃回北上廣”的問題,一線城市競爭激烈,生活、工作壓力大,但欠發達地區甚至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樣樣靠人情關係網,所以很多年輕人寧願選擇生活在相對公平的一線城市,也不回靠關係生活的家鄉。最近,復旦大學教授任遠領導的一個研究課題也顯示:特大城市人口集聚在增強,所謂的“逃離北上廣”事實上沒有發生。哪裡有機會,哪裡就留得住人才;哪裡有公平,哪裡就留得住優秀人才。

  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恩蔭”制度不改,通過“蘿蔔招聘”引進的所謂“人才”,無非是近親繁殖,也把那些想來施展抱負的年輕人擋在體制之外。結果形成惡性循環:越是欠發達,越是門閥橫行;越是門閥橫行,越是沒有機會;越是沒機會,越是沒人來;越是沒人來,越是欠發達……

  原北大社會學系博士生馮軍旗曾在中部某縣掛職兩年,寫出了《中縣幹部》一書。他整理出了這個小縣裡的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他們共同形成了縣政中的“政治家族”——— 在仕途上,幹部子弟占盡優勢,進入官場後,主要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向核心關鍵部門聚集,等待進一步上位。之前媒體熱議過的“最年輕代縣長閆寧”等人的升遷路徑,也是這麼一個路數,短時間內在不同部門的崗位上走馬觀花,往往一個位子還沒坐熱,又可以“小步”上進到新的位子上,讓同僚望塵莫及。興寧民政局李副局長的兒子李宇峰的履歷,也開始有了這麼一點意思:2010年“免試”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事業單位,之後很快抽調到民政局,又獲提拔為優撫股副股長……

  為照顧老幹部,就將公職崗位作為獎勵,“恩蔭”給官員子弟,嚴重敗壞了社會公平,形成了一些欠發達地區門閥制度的小政治氣候,進一步敗壞吏治,妨礙人才流入,又進一步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讓當地的年輕人“逃回北上廣”。“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門閥制度,殷鑒在前,不可不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