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許小年:金融改革的啟動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1:14:03  


許小年,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曾任職美林證券亞太高級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顧問。(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7日訊/“自金融危機以來,金融體系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是處於一種倒退狀態,結果造成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上升。2000年前後我們花了那麼大的力量進行銀行改革,這個成果在這幾年中基本消耗殆盡。…改革思路需要調整一下,應該是基層創新和頂層的總結與推廣相結合,而不單純依靠頂層設計。”財經網於5月6日登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的評論文章“金融改革的啟動路徑”,全文內容如下:

  改革思路需要調整一下,應該是基層創新和頂層的總結與推廣相結合,而不單純依靠頂層設計。

  ■ 金融不能淪為政策工具

  好在2000年前後搞了銀行改革,否則的話,銀行體系無法承受“4萬億”和“4萬億2.0”的重壓。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政企分家、政金分家,但實際發生的與之相反,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國進民退大趨勢下越走越近。以“4萬億”為代表的財政刺激政策大部分都貨幣化了,真正的財政投入不到2萬億,政府和國企的投資項目主要靠銀行貸款,由金融機構出錢。在拉動內需以及產業政策的強力影響下,金融機構的獨立性受到侵蝕,獨立評估風險和收益的能力、根據風險和收益的平衡選擇項目的能力不斷降低,為政府的拉動內需和扶持重點產業服務,金融機構再次淪為政策工具。

  不僅是信貸、保險、資本市場,貨幣政策實際上也以穩增長為唯一目標。貨幣政策目標的官方表述雖然是多重訴求,例如穩增長、調結構等等,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最硬的指標還是GDP增長,而且貨幣供應作為總量政策,不具備調整結構的作用,結果就是為了保增長而繼續發鈔。

  為了保增長,2009年前後的貨幣政策說是適度鬆寬,哪裡是適度?分明是極度鬆寬,極度鬆寬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危害不僅是長時間的通脹壓力,現在大家在菜市場、在超市里感覺到的通脹,和公布的CPI數據有不小的出入。更嚴峻的挑戰是,由於長時間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市場資金成本的扭曲,直接助長了一大批低效甚至無效的項目上馬,這為中國經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第一次貨幣和信貸的極度放鬆在2009、2010年,第二次放鬆就是民間盛傳的“4萬億2.0”版。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而不是財政,再次充當了主要的資金供應渠道。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社會融資總量對GDP的比率,2012年只比高峰期的2009年略低一點,當然,這一次主要是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而不是銀行貸款。

  自金融危機以來,金融體系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是處於一種倒退狀態,結果造成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上升。2000年前後我們花了那麼大的力量進行銀行改革,這個成果在這幾年中基本消耗殆盡。現在回過頭來想一下都後怕,幸好2000年前後搞了銀行改革,否則銀行體系無法承受“4萬億”和“4萬億2.0”的重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