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論語》十八篇也講到作為儒家的中心人物孔子周游列國碰到道家人物,比如楚王,他們之間的對話很有趣。過去儒道兩家始終就中國歷代王朝的精神互補,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可能會遭受挫折,那道家的開拓、逍遙自在、自由、退一步與儒家有互補。而我看到儒道兩家代表人物有思想交匯的火花。

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論語》最後一篇是《堯曰第二十》,為什麼要把這篇放在《論語》中最後一章,一個是代表他們紀念先師,孔子作為中國文化集大成角色,包括後來流傳很廣的“十六字”真言都從論語中出來了。有點像學佛的朋友讀很多佛經,最後交代希望廣為流傳佛法的精華給後代,希望能夠傳承下來。堯曰就是這樣的傳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我的同門師弟陳明哲(管理學大師),聽說他回到中國來,或者在其它地方講現代管理學、企業管理時一直標榜十六字之言的傳統。前幾個月在清華大學MBA班有長達一年多的課,我給專門講易學模塊,前面有儒釋道有歷史,一開始趨附辦儒學模塊,請到兩位師弟,其中一位是陳明哲。他回來給我看他給一些企業家的講章很有意思,直接將四書五經的核心觀念跟當代人談,這在過去比較罕見的。

  《論語》篇章裡提出了很多孔子有名的弟子,環繞著人物為中心。在我提幾點觀察和了解。《史記》除了專門給孔子列傳外,還給弟子、賢士、精英人物立傳,真正要了解儒家思想,通過孔門諸賢是一個重要的角度。但有另外一點,在當時中國人口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夠開辦放民間講學,弟子有3000之眾,也許現在覺得不多,但當時的3000相當於30萬,那時的人口很少。3000弟子教一輩子學,但歷史上真正教出成才的只有72個人,這就給我們很大的警惕,以孔老夫子之門有3000弟子,而真正成才的只有72人,不到3%(2.4%)。換句話說瑕疵品很多,就像在資訊產業中有很多不良率一樣。72人以外似乎都白花力氣了。這樣一個教學事業期望值非常高,孔老夫子都只有2.4%,孟子幾乎掛零。孔子對孟子有什麼影響?是孔子死後,孟子也到處跑,也教學,但教出的連2.4%都沒有,甚至是零,所以教學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的。荀子倒是教出了影響整個天下事局的人物,比如李斯、韓非。孟子沒有,難怪孟子會感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樂也”。現在經學傳下來與孔子關門弟子傳經有很大關係。

  我的老師愛新覺羅.毓鋆兩年前過世(106歲),1947年他去了台灣,去台灣後跟政治完全切斷,主要教學,在台灣的影響力非常大,各行各業、士農工商都出自他的門下,但外面很多人不了解,非正式估計在那裡上學的有幾萬。在他生前我們一些師兄弟拜望老師,老師剛好心情不好,發脾氣:教學60年以上,弟子上萬,沒有一個成才的(現場笑)。而所謂經典的好處在於不管在哪裡,如果不能夠在現場或者當代真正教育出杰出的人才的話,借著經典的傳承有可能在多年之後找到自己,體會它仍然可以對未來的事情發揮影響。所以很多情形對教書匠來講有安慰。比如我在台北開班,孔子是2.4%,那我們這樣一個班40人就白教了,成材率零啊。按孔子的標準來講就沒有成才的,就算是白教了。但這些一上網,到了雲端,誰知道將來不會影響誰?這是經典的傳承和資訊發達的好處。

  周潤發跟周迅演的《孔子》不倫不類,很好笑。說顔回搶救人淹死,這是怎麼編出來的?我們知道顔回字淵。古人有名有字,“回”和“淵”是呼應的,淵是一潭水打轉叫“回”。顔回字淵,所以在電影就編顔回死在水裡?冉求字子有,越求越有。以前人單名的多,比如孔丘、孟軻、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以前為什麼有字?字是一個尊稱,有成就後人家尊稱你的字,對外不能直接喊名,家裡人可以直接喊名。比如曹操字孟德,外面人叫他孟德,家人可以叫他“操”,蔣幹叫“幹”。現在沒有這一套,以前中國字跟名之間有很大的奧妙。現在由於人口比古代多很多倍,重複率太高,所以慢慢取兩個名字。在《易經》時代、春秋經時代,取名都是單名,如果取兩個名字就是騷包,就受批判。那時人生,要重複很難,現在重複率太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