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死”不是肉身的死亡

  《論語》在《裡仁第四》有一個所有名流都會犯的錯: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在道場中聽道,晚上死了也就甘心了。我不斷閱讀兩岸華人的書經常看到這句話,發現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好像人只要一輩子了解了一些道理,早上聽懂了,大徹大悟,晚上死都甘心,這完全錯了。如果這樣,第一不符合人性,第二我相信沒有人敢到道場聽道,因為只有半天可以活。另外你聽道的目的是什麼?“聞”不光是聽,包括聽懂到一定程度,心會神通了才是“聞”。“聞道”要實現,如果懂了,半天實踐怎麼夠?所以當然要珍惜生命好好幹,把懂的東西做起來。如果孔子知道這個話引起後世這麼大的誤解肯定會被氣死。“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死”不是肉身的死亡,而是在你聞道後,了解了正確的是什麼,過去很都錯誤的行為都改了,半天就改過了,這叫從善如流、改過自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舊日的過錯像死了一樣過去了,今日種種今日生,改過新生。那個東西要舉學術上的根據,孔子的弟子曾子在《禮記》,但不是一般讀的小禮記,而是大的禮記裡有一篇,白話的意思是,朝有過,夕改之;夕有過,朝改之。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有造之才,就是一個好的學生態度。也就是說白天了解了、悟道了,壞習氣晚上改過來;晚上悟道了,第二天早上改過來,就是這個意思。《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獨立成一章,其實前面三章看時是兩章,但編排時還在一起。

  前面講孔老夫子跟學生檢討人的過錯、犯錯的類型,人會犯形形色色各種不同類型的錯誤,重點是要改過。如果大家熟悉五經,會發現這樣的思維到處都是,顔回雖善於改過,而且同樣類型的錯誤,一旦他了解了,一定不會二過。所以跟《易經》中的“負卦”有關,改過更新。人生一定犯錯,所以孔子說到50歲以後可以無大過,五十歲知天命對人生會有深層的看法,不會犯嚴重的大過,不犯大過,代表聖人在50歲時小過不斷,但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是非常切近人情的。子路也是,他悟道後急於實踐,還沒來得及實踐又聽到新的道理,以前講究知行合一,這中間人一定會犯錯,在犯錯中成長,正是“小鳥練飛”的意思。在儒家思想中涉及學習改過的重要思維,大家對這個思維有明顯的誤判。

“仁”,華夏核心的競爭力

  我來這邊上了百度,百度對很多東西做了解釋,包括“朝聞道夕死可矣”,平行列了好幾個解釋,第三個解釋稍微真實的,前兩個是胡扯的。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也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駁證,在這裡我提一下,那個“藝”不是指“藝術”,還是跟經世致用有關,甚至管理眾人之事,經緯萬端,要調理得恰當、調和頂端,治大國如烹小鮮,要很高明的能力。“游於藝”不是藝術欣賞,前面是一步一步來的,“志於道”——人生有一定的主宰;“據於德”——實踐的行為政於德;“依於仁”——要有核心的創造力,“仁”就像桃仁、杏仁,果實中包著核心的種子,千萬年裡面有生命基因、有文化基因,風吹雨打可以繼續往下傳,“仁”就是核心創造力的意思,每一個不同品種、生物,核心的含著基因的“仁”就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有它的獨特性,西方文化有它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不學,遺傳在你的血液中。我們可以世界大同,可以吸收很多東西,但不能夠把不是自己民族的東西硬搬過來直接套用,如此便是有問題的。而且任何生命種子,有那個“仁”,有獨特的核心創造力,這個特色是別的民族沒有,這需要我們好好發揮,不影響吸收現代知識。而且從國際競爭來講,如果沒有核心的創造力,沒有自我民族的特色永遠競爭不過別人。

  我們學西方文化,能學得到比西方學自己核心的東西還要高嗎?你一出手他就知道。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東西,一樣有文化障礙,外國人學中國經典(不管是通過翻譯還是其它)學得非常幼稚,一出招只有自己的東西或者華人清楚的,這個東西不是互補,而是回到文化本原後開放心態的創新。所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仁”除了仁愛、愛心之外,還有一個桃仁性的核心競爭力,這個特色在裡面。“游於藝”是代表處理人事的化境,這也要參考五經的《禮記》。很多人說提著東西去看人,這是對《禮記》的普遍誤解,對我們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理解中國文化是一個習以為常的障礙,而且不會感覺到五經跟四書之間四書是結論,所以絕對沒有一般文化人想象得那麼簡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