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郭世佑:“百年憲政”的認識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3-05-13 11:49:03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郭世佑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訊/2013年第5期炎黃春秋雜誌登載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郭世佑的文章《“百年憲政”的認識誤區》,內容如下:

  如果說清朝最後12年乃中國歷史上最為複雜的時段之一,那麼,1905年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這一年,日俄戰爭宣告結束,君主立憲的日本打敗君主專制的俄國,矢志推翻清朝的中國同盟會卻在東京宣告成立,曾經親手鎮壓戊戌變法的慈禧太后授意光緒帝,一邊宣布廢除延續中國1300年的科舉制,一邊破天荒地派遣載澤等5名大臣,遠航東、西兩洋,專程考察外邦憲政,並於次年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於1908年8月承諾以9年為限,推行君主立憲,舉世矚目的《欽定憲法大綱》也隨即出台。再過3年,武昌起義的槍聲催發辛亥革命的高潮,清朝“萬世一系”的君憲計劃成為泡影。及至民國奠基,易主頻仍,憲法文本不斷翻新,憲政之果卻一再難產,至今未曾到位,知識精英的憲政呼聲時隱時現,不絕於途。自晚清憲政考察團出訪至今,100多年過去了,江山不可複識,憲政之夢卻縈繞神州,無時或釋。回首近代先賢篳路藍縷浴血奮戰的身影,難免令人感慨萬千。

  近年來,從媒體到學界,“百年憲政”的話題經久不衰,歧義紛呈,見仁見智在所難免。

一、“百年憲政”之說並不確切

  除開網絡作者不論,史學界對晚清大臣考察憲政與《欽定憲法大綱》討論較少,法學界與思想界卻談得很多。

  嚴格地說,“百年憲政”或“憲政百年”的提法過於簡約,易傷其義而有失確切。它很容易使讀者產生誤解,好像早在晚清時期,我國就有基於“憲法之治”的憲政了,這就容易給歷史化妝,美化晚清,徒添對反清革命志士的抱怨。如果從歷史的真實層面出發,頂多可以稱作“憲政思潮百年”與“憲政規劃百年”,“預備立憲百年”。“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的晚清憲法大綱也罷,民主大旗之下的憲法也罷,都是文本而已,憲法不等於憲政,紙上得來終覺淺,行動才是最後的審判長。若以歷史的真相而論,清末年間不過是“預備立憲”,並非“立憲”。姑且不說清朝的預備立憲與民國時期的臨時約法、“洪憲”“黨憲”等歷史版本之間有何時空關聯,也不論民國之後的憲政場景究竟如何,僅就憲政的本義而言,“百年憲政”雲雲,還無從談起,但百年前的準備工夫倒是有據可查。

  還有學者喜歡把清朝的預備立憲稱作“清末憲政改革”,也不夠嚴謹。不僅因為清末預備立憲並不等於憲政,而且不妨注意到,立憲之預備屬於原創性的從無到有,還不存在改不改它的問題。與其稱“憲政改革”,還不如叫“專制改革”更準確。概念的模糊不清最容易出現價值評判的偏差,掣肘學術思考的深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