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地方債風險須改財稅體制

http://www.CRNTT.com   2013-06-16 10:07:07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訊/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最新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本級政府性債務餘額為38475.81億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長了12.94%。其中,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

  經濟參考報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雖然從債務餘額增長速度來看,地方債務兩年只增長了12.94%,低於同期G D P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但從當年舉債規模占全部債務的比重來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舉借20748.79億元,占53.93%;2011年舉借 6307.40億元,占16.39%;2012年舉借11419.62億元,占29.68%,就高於G DP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了。因為,絕大多數地方都是以新債還舊債,並不斷擴大政府債務規模。

  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沒有因為相關規定和要求在減少,而是繼續在增長。要注意的是,隨著“土地財政”規模的縮小,政府債務償還的資金來源渠道也越來越窄。一些地方即便將土地出讓收入全部用於償還債務,也是“資不抵債”。

  而隨著地方能夠產生土地出讓收入的建設項目日益減少,真正的公共設施項目數量日益增多,土地出讓收入的來源也將逐步減少,不僅償債的能力越來越弱、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只要地方政府的政績衝動不降低,舉債的內在動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文章分析,地方債務如此膨脹,且沒有任何風險意識,除政績需要透支未來之外,與政府債務和財稅體制的關係扭曲,也是完全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1994年推行的休稅制財政體制,當時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但此後沒有對財稅體製作任何調整。2003年放開房地產市場,等於給地方政府“堤內損失堤外補”挖了一個大大的決口。這形成了公共財政和土地財政兩套運行體系,且土地財政的功能作用被地方政府發揮到了極致,公共財政的功能作用大大弱化,分稅制財政體制的作用也基本處於負面和消極狀態,導致政府債務和財稅體制的關係嚴重扭曲,債務的增長也完全不受財稅體制的約束。

  如果在財稅體制運行過程中,能夠根據中央財政收入增長和事權界定情況,及時對財稅體製作出調整,並將土地財政有效納入到財稅體制約束範圍,那麼,土地財政就不可能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依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