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方債危機倒逼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04-21 09:52:29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訊/中國是否是隱性的債務大國?IMF、惠譽、高盛等機構紛紛警示中國地方債風險,惠譽甚至將中國的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下調到A+,自1999年以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首次被一家大型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張克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對一些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進行了審計,發現他們非常危險。”張克此番表述,絕非危言聳聽,必須認真對待。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員葉檀文章表示,最好的事情是,中國地方債危機能夠倒逼出一次改革。

  中國金融業改革是倒逼出來的成果,金融業的第一次改革圍繞著增加股東、剝離不良資產、上市、逐漸市場化的路徑,其背景是各大銀行接近破產。沒有這一背景,銀行不可能改革。

  此次地方債的背景是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模式,導致效率低下,無論是從全要素生產率,還是從資金使用效率,都顯示出目前的投資發展模式是大量資金堆砌出的債務陷阱。但很多地方政府仍然在穩增長的帽子下擴大投資,沒有認識到改革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因為債務可以展期,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的價格可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還在節節上升,地方政府甚至可以用圍城賣門票的方式聚斂資金。

  文章分析,也許債務會崩盤,但不是現在,而崩盤的方式並不是擠兌,而是資本貨幣市場崩盤與貨幣購買力下降並存。

  從理論上說,中國地方債務風險高,政府手中擁有的資產更多,除了土地之外,還有各種廠房、礦山、賓館、旅遊資源、儀器設備等等。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953家國有控股公司在A股市場上市,占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的38.5%,市值合計13.71萬億元。加總政府的資產,幾十萬億不在話下,即使以最可怕的地方債務20萬億計,也完全可以兌付到期賬單。

  美夢的背面是噩夢,事情完全可以向相反方向發展:政府遲遲不願意推動改革,通過銀行、信托、股票債券市場等各種方式獲得便宜錢,對民間財富竭澤而漁,直到所有的融資市場都如A股市場一樣處於喪失信用的狀態。此時政府試圖改革,但企業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可以導致資產一錢不值,實體經濟下行使得礦產、土地等資源價格一落千丈。看看底特律市中心的房地產,看看鄂爾多斯的慘狀,資產在當地經濟崩盤時一錢不值。日本式的資產負債表惡化的結果就是,從個人、企業到政府,所有擁有資產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負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