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台灣清華大學校長

http://www.CRNTT.com   2013-06-17 14:54:36  


台灣清華大學校長 劉炯朗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訊/廣州《南方周末》日前刊載該報專訪《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內容如下:
 
  劉炯朗滿頭銀發,身材高大,談起教育來,滔滔不絕。在南方周末的電視鏡頭前,他非常在意自己表述的精確性:“我在台灣做電台節目也是這樣,要把每個字都說準確”。2005年起,他在台灣主持電台節目,將科學與人文融一爐而談之,追捧者眾。

  劉先生是廣東人,幼年時在澳門讀書,後來考入當時的台南工學院電機系(成功大學),大學畢業後,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赴美獲得計算機碩士、博士。他有超過四十年的從教經歷,曾執教麻省理工學院,擔任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1998年,經台灣清華大學及教育機構甄選,出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劉先生文理皆精,所著科普書《一次讀懂自然科學》、《一次讀懂社會科學》,曾被馬英九推薦為2011年台灣暑期青年閱讀好書。

  本期,我們請劉炯朗先生分享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以及做台灣清華大學校長的一些具體經驗。

  培養“大美玉”,而非“小鑽石”

  企業能體會到,從我這裡得到的不是很小很小的一塊鑽石,而是很大的一塊已準備好但沒有完全雕琢的美玉。

  南方周末:你一直在提倡大學通識教育,不知道有沒有意願在大陸辦一所高校,從體制上讓這個理念落地?

  劉炯朗:也許你期待我的回答是願意或不願意,並不是那麼單純。大學的教育跟高中的教育有非常密切的連貫性,我有意辦一所高校,但辦一所高中也同樣有挑戰性,同樣有意義。

  辦一所高校,有很多項目要做,目前討論最多的是通識教育。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大學教育跟職業教育、專才教育綁在一起。現在發現,當社會、經濟環境、全球化的動力把我們往前推時,大學教育就必須跳出狹窄的視野,培養的學生可以做領導人,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有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出貢獻。

  我們希望學生有創新能力,有領導能力,有口才,有聆聽的習慣,有幽默感。怎樣做?就是三個字,多讀書,讀很多有用、有趣的書。這就跳出了專業範疇,通識教育扮演這個角色。

  通識教育不是跟專業教育背道而馳,不是互相爭奪資源、地盤,而是相輔相成。千萬不要把通識教育看成點綴的功課。

  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有兩個層次,一是除了專業,還要學很多不同的東西,二是對自己的專業有非常廣的背景和基礎,深入的專業研究可以在碩士班、博士班裡繼續往前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