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華生:土地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抓手

http://www.CRNTT.com   2013-07-03 08:29:42  


 
  “要地”和“要人”掛鈎

  問:新型城鎮化需要怎樣的土地改革相配套?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同時實現制約政府造城衝動、限制開發商大肆圈地、保護弱勢群體利益?如何避免農民變流民、新城變“鬼城”的情況重演?

  華生:要從過去“只要地不要人”變成為人服務。要實現人的城鎮化,首先需要尊重市場規律。城鎮化是社會和市場發展的趨勢,也是農村人口的自主選擇。幾十年來,雖然沒有政府大規模的組織,中國已陸續有2億農民走進城市,成為農民工。這部分人口自願選擇進入城市生活並獲得了工作,有在城市安家落戶生存的基礎。政府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以就業為基礎,修改制度,讓符合一定條件的人入籍。首先解決已進城、工作穩定的農民工家庭城鎮化的問題,特別是兒童不能留守。

  其次,城鎮化意味著農民進城,遠離原本居住的宅基地。因此,推進城鎮化還需解決農民怎麼住的問題,這需要修改土地制度,允許農村土地權利變成城市的居住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尚未真正開始建設保障房。真正的保障房應該為城鎮化服務,滿足那些從農村進入城市生活人群的需求,這才是人的城鎮化,也是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此外,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土地也需要進行區劃整理、重新確權,對進城人口留下的土地進行合理化、標準化整理以利於流轉。

  最後,最重要的是在制度設計上把“要地”和“要人”掛鈎,將土地和安置人口掛鈎。國土部的數據顯示,每年國家規劃的供地目標為500-600萬畝,而各地匯總統計的需求量多達2000萬畝,最後年均實際供地面積約1000萬畝。按照這樣的供地思路,未來連保證耕地“紅線”都成了問題。

  怎樣遏制地方政府要地、要指標的衝動?必須把地和人掛鈎考核。對於土地問題,應做好一個頂層規劃,確定每年用於解決城鎮化人口問題的計劃供地配額,再交給各個地方分解指標並出台配套政策支持。例如,鼓勵發展的中小型城市每畝地綁定的人口指標少,而需要限制發展的城市每畝地綁定的人口多,讓地方政策自己權衡用地量的多少。在這個過程中,戶籍制度改革也要精心設計,不能只在一個地區放開。通過這些舉措體現國家的指導作用,這也是未來將召開的城鎮化會議應考慮的問題。

  土地財政一定要觸動

  問:很多人擔憂地方政府過於依賴土地財政,城鎮化會不會加劇這一問題?如何平衡地方財政與土地合理規劃開發?

  華生:現在城鎮化的問題不是農民沒有就業就進城,而是農民早就已在城里就業很多年了,但不讓農民安居和落戶。城鎮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我們正處於其中。要解決城鎮化的問題,戶籍、土地是核心,也是經濟領域改革的抓手。

  目前,中國採取“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制度,越來越多的新增人口沒有地,未來如果允許土地抵押、出售,必將加快土地的分化和兼並,大量人口湧向城市謀出路,如不被接納,他們將會成為流民,造成社會動亂。如何解決這一嚴重的問題?只能靠城鎮化,讓這些人真正成為城市人,說到底還是“人的城鎮化”問題。

  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涉及“人的城鎮化”的工作不做,現有的制度都在鼓勵大家賣土地賺錢。正因為各級地方政府都在依賴土地財政運行,使得地方政府在處理土地問題時不中立,利益分配不公正,因此土地財政一定要觸動。

  在現有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開發商、投資投機購房者和城郊拆遷戶四類利益主體賺了錢。要解決土地問題,就要從梳理獲利方開始。既然土地升值的部分是外來人口集聚帶來的,就應該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的設計,把這四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出來,讓利益回到外來人口身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