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克強經濟學與結構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07-09 08:00:10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中國有“李克強經濟學”——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執政百日後,國際資本界開始用這個術語來描述中國政府在這百日中採取的政策及傾向。

  和訊網發表專欄作者鄧聿文文章稱,李克強在成為中國經濟的“總管”後,雖然相對於其他大型經濟體,中國經濟還顯示出較高的增長率,但已顯示出“強弩之末”景象,經濟增速出現了預期之外的加速下滑,地方債務危機也隱現,貿易壁壘增加、熱錢出逃。

  然而,面對這個現實,李並沒有選擇在此種狀況下慣常選擇的出台大規模刺激計劃,以使經濟增長的數據“好看”些。按照中國政治的傳統,換屆之年,新政府上台後,為顯示政績,一般會掀起一輪政府大投資。何況,如上所述,今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已陷入低谷,新政府是有理由為防經濟下滑而放鬆銀根,出台刺激措施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這麼做。但至少從李這兒來看,人們沒有見到其“雄心勃勃”的投資計劃。其在這百日中,對經濟似乎實行無為而治。

  文章分析,李之所以對經濟增速下滑“無動於衷”,可能是因為他明白,如果為了使自己的短期政績資本好看而出台刺激措施,則長期中國經濟必危矣,那個時候想救都不可能,而現在還有刮骨療毒的機會。至於這個“長期”是多長,極可能是在其10年任期內。當然,這也可能是源於李對市場的信念。北京有政治評論人員就稱,從李的教育背景說,其是個市場原教旨主義者。

  不管怎麼樣,中國經濟在經過30餘年的高增長後,已經形成了一個依賴高投資、低成本和高流動性的增長慣性或路徑,但是,一方面,在經濟總量做大後,要維持相同或相似的增長,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和貨幣擴張,否則,經濟增長就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即使同比增加投資,由於缺乏有效監督,其對經濟的刺激效應只會遞減。不僅如此,刺激政策也會帶來資產價格的暴漲,催高生產成本,致使企業利潤越來越薄,逐漸喪失價格競爭力,中國外需這些年的萎縮,不僅有外部金融危機的因素,內部成本的增長也是一重要原因。在這種狀況下,李就必須權衡,是要央行開閘放水促增長,還是緊縮財政和貨幣擠泡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