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余英時:提倡把儒家當意識形態是再次糟蹋傳統

http://www.CRNTT.com   2013-07-23 14:44:19  


 
   70多年過去,我們依然沒有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應取的成分”系統地編制起來,反而像魯迅筆下的阿Q連同當年的張之洞、梁漱溟一樣,滿足於“憑空辯論”。在新近出版的馬國川編著《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當代十賢訪談錄》中,被戴上“十賢”桂冠的餘英時先生解釋說:“我所謂‘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我從不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謂‘道’便是重視‘人’的道,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

  同樣被戴上“十賢”桂冠的茅於軾先生,在訪談錄《自由的擴大與中國改革30年》中說:“事實上,儒家思想中蘊含著寬容合作的現代文明觀念。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每個人遵守嚴格的權利界限,這是避免社會衝突和發展市場關係的重要條件。對待壞人壞事,孔子認為正確的態度是‘以直報怨’,這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解決利益衝突時應有的寬容和堅持原則的態度。孔子崇尚‘禮’、倡導‘仁者愛人’,這正是營造一個文明和諧、友愛互助的社會環境的根本要求。”

  作為“十賢”之一的袁偉時先生,雖然沒有在該書中談到“己所不欲”,他在《文化與中國轉型》一書的《中國文化的冷思考2007年8月11日在長江商學院的報告》中,另有這樣一段話:“還有其他好的東西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是只有中國才有?西方的基督教裡面類似的東西很多。要強調中國的特性,就要證明西方沒有這些東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邏輯不周延

  為三位前輩賢士異口同聲加以肯定的“己所不欲”,出自孔子語錄《論語.衛靈公》。被後世儒生奉為儒教教主的孔子,面對子貢的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給出了這樣的經典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樣的寬恕仁愛,應該是所有個人奉行一輩子的最高行為準則。

  但是,這樣一個否定性的邏輯命題並不周延,也不完整。舊時的皇帝於是將其置換為另一個肯定性的邏輯命題或者說是邏輯陷阱,即“己之所欲,施之於人”。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意思就是:仁慈博愛的專制皇帝想要像疼愛溺愛自己的兒女那樣,關心愛護普天之下的臣民百姓,臣民百姓就必須接受甚至忍受這樣的疼愛溺愛。假如專制皇帝的這種單邊片面的權力欲望遭到臣民百姓的拒絕反抗,專制皇帝就可以把所有的詛咒懲罰施加在這些臣民百姓身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