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余英時:提倡把儒家當意識形態是再次糟蹋傳統

http://www.CRNTT.com   2013-07-23 14:44:19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是這種充滿等級森嚴的身份歧視的單邊片面、野蠻專制的變態權力欲望的經典表述。把這樣一種邏輯陷阱極端演繹下去,便有了後世公然反人性的“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綱常倫理。孔學儒教所提倡的等級森嚴的“禮教”和“仁愛”,說到底就是這樣一種專制皇帝即使殺人抄家,也要被殺害被抄家的大臣奴才謝主隆恩;父母家長即使兒女並不情願,也要強制包辦兒女婚姻的單邊片面、野蠻專制的變態權力欲望。像這樣完全不尊重對方當事人自由自治、自主自願的主體權利的單邊片面的變態權力欲望,無論如何都不會像餘英時所說的那樣,是一種人類大同的重視“人”的道;更不可能像茅於軾所說的那樣,“是營造一個文明和諧、友愛互助的社會環境的根本要求”。

  無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都只是單邊片面的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本恕道,遠遠沒有升華到與孔子幾乎同時的古羅馬《十二銅表法》所體現的相互尊重、契約平等的理性智慧和價值信仰。進一步說,現代工商契約及民主憲政社會的所有創新商品,都是為了滿足客戶的欲望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欲望需求強加在客戶身上的。假如孔子當真是一名已經具備尊重別人的博愛大同之心的現代文明個人的話,他應該表述的是相互尊重、契約平等的“人之所欲,施之於人”;而不是單邊片面、自欺欺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張耀傑)

鏈接:

余英時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民主雖然不是中國名詞,但是要給老百姓權利,以老百姓為主體,這種觀念早就有,否則《尚書.泰誓》怎麼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呢。“天比皇帝更大更高”,而“天”是代表老百姓的。所以,民主其實是人人心里都有、都向往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民主態度。

  我所謂“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我從不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謂“道”便是重視“人”的道,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