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推動中國貿易與投資“東進”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3-07-23 07:52:07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訊/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時代。為了擺脫低速增長,美國率先在全球最大區域市場雙向啟動了新的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具體而言就是跨太平洋亞太方向的TPP談判,與跨大西洋歐洲方向的自由貿易區TTIP談判,而歐盟為了擺脫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經濟低迷,加強出口,與新加坡在2012年底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並在2013年與泰國就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正式展開談判。雖然有分析認為,美國主導的兩大新一輪自由貿易談判,可能短期難以促成結果,但顯然各談判方態度是積極明朗的,歐盟以自由貿易協定進軍亞太市場的態度也是堅定的。由此帶來的全球戰略變化是什麼?中國需要採取哪些對策?

  國際間自由貿易的主導角色

  上海出版的文匯報發表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餘南平文章表示,20世紀末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區域一體化的多種模式與不同發展結果,各類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的出現,已經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而WTO多哈回合的事實停滯,也使得後金融危機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國務實的戰略選擇。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對於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的“多邊”與“複邊”並存的表述,已經清楚地說明美國對於後危機時代全球貿易結構的戰略判斷,而在美國與歐盟均無意推動WTO多哈進程的狀態下,自由貿易區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再次成為國際間自由貿易的主導角色,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意味著更大的貿易與投資空間。

  中國目前已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11個,商討建設的自由貿易協定5個。在區域一體化努力上,中國正在進行中日韓FTA談判與啟動亞太地區16國RCEP談判,並倡導了南亞自由貿易走廊的建立,這些戰略對策是積極的。但是相比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簽署更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特別是相比美國、歐盟已經完成的自由貿易區構造和大量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中國的努力還是不夠的。應該看到,未來全球貿易和經濟的競爭,在更大程度上是各類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協定國資源配置、產業結構組合的競爭,因此,中國必須在戰略高度重視與積極推進各類區域性和雙邊的自由貿易談判。

  亞太成為全球貿易競爭焦點

  文章稱,過去幾年最新的全球自由貿易協定,絕大多數集中在亞太。就美國的全球戰略而言,美國非常清楚21世紀競爭的核心就是“經濟領導力”,而要恢復經濟領導力,重要的是全球市場與資源組合,目前在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中,人均GDP最低國家墨西哥也已經達到14600美元,雖然墨西哥為該自由貿易區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加拿大提供了資源,但該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增速遠低於亞太,更何況亞太地區更低的勞動力市場價格,潛在的人口紅利與消費提升潛力,使得美國以全球戰略眼光重新審視亞太。就歐盟而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帶來的持續性衰退,使得歐盟需要擴大出口,帶動就業與經濟復甦,其對亞太市場的渴望甚至比美國還要強烈。雖然有預測表明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可以為歐盟帶來0.5%的GDP增長,但歐盟更看重的是亞太人口大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後的持續消費能力,因此,在完成韓國自貿協定簽署和啟動歐盟日本自貿協定談判的同時,歐盟開始將自由談判全面引入東盟國家。就亞太經濟高增長國家的戰略訴求而言,一方面希望更大的貿易空間,以發揮成本比較優勢,同時也希望通過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帶來更多的投資與技術提升。因此,當亞太已經成為未來全球貿易競爭焦點時,中國顯然不能忽視:美國、歐盟的積極介入,包括亞太各類自由貿易協定的增加,對中國經濟和貿易結構的潛在影響甚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