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增長不能等政策而是要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08-15 09:05:31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訊/李克強總理今年上半年在上海調研時,曾三問上海市的主要領導,上海到底要政策還是要改革。這不僅是向上海市提出的問題,也是向全國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經評論人周俊生文章稱,最近一兩年,針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中央政府加快了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推進,希望將經濟發展的引擎從以往的投資擴張轉變到發展內需上來,使經濟增長具備長久的動力。由於內需市場的發展在短期內很難見效,因此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的問題。

  面對困難時刻,地方政府選擇什麼樣的路徑來達到穩增長的目標,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希望中央政府出台政策,特別是希望上馬大規模的工業投資項目的心情很迫切。這種想法凸顯了地方政府希望中央繼續提供由政策帶來增量的思路,卻忽視了將地方上的存量通過改革達到盤活的出路。

  文章表示,在過往的十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它更多的是在改革開放早期不斷釋放的市場紅利推動下所取得的,特別是長期使用的投資擴張政策。這種發展模式使很多地方政府養成了對投資擴張政策的高度依賴,期望中央政府不斷出台政策來對經濟運行形成強刺激,從而保持經濟活力。時至今日,大規模投資所帶來的環境、能源的過度消耗使這種高增長失去了發展後勁。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中央繼續出台經濟刺激政策,已經變得很不現實。

  文章指出,要達到穩增長的目標,必須深化改革,不斷地向市場釋放活力,才能為經濟帶來新的活躍基因。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在決策上更多地傾向於以抑制政府權力來減少政策束縛,釋放民間的活力。一方面,進行稅費改革,這對於民間消費的增長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非常關鍵;另一方面,減少政府審批和政府管制項目,真正做到簡政放權。

  改革,意味著對原有模式的突破,甚至意味著對現行某些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法規和政策的突破,因此,改革需要勇氣,甚至可能付出代價。以上海設立的自貿區來說,涉及服務業開放、取消行政審批、金融和稅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舊,改革就不可能推進,目前固化的市場結構也不可能鬆動,市場活力也就不可能釋放出來。

  改革也需要決策層提供寬鬆的制度環境,事實上中央在這方面也正在積極推進。上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海自貿區方案,這實際上已經為上海的這項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上海要以“先行先試”的勇氣來將這項改革不斷推進,以上海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來為全國樹立起一個改革的成功典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