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地方投資熱潮來襲

http://www.CRNTT.com   2013-08-19 08:16:35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訊/據媒體報道,近期江蘇、安徽、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等多個省市或下發文件,或進行部署,或召開相關會議,要求各地加快“十二五”規劃鐵路、公路、機場的建設,做好與國家相關部門的銜接,並做好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儲備,以便促進投資的快速增長。

  上海金融報發表財經評論人潘晟文章稱,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速的持續放緩,“穩增長”的重要性提升,在上半年外需乏力、內需不振的大環境下,各地方政府習慣性地將希望放到了投資身上。而憑借強勁的投資拉動,各地也確實完成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面對如此明顯的成效,全國各地繼續高舉投資大旗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分析,不過, 2008年實施的“4萬億”投資已經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凱恩斯主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經濟運行趨勢,而在刺激政策消退後,還會長時間的拖累經濟增長。在如今地方債規模不斷擴大、地方政府權責不明的情況下,若各地繼續保持這種“大幹快上”的態勢,那麼,地方版“4萬億”投資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更加嚴重而深遠。

  一方面,雖然中國並不缺乏投資的項目和空間,以“鐵公雞”項目為例,雖然近年來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投入非常巨大,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運營裡程還是空域線路,都有著明顯的差距。但是,正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潛力再巨大,也無法應對短時間內大量百億規模項目的集中上馬,尤其是在2008年的“4萬億”投資浪潮中上馬的項目尚未徹底消化乾淨的情況下,中國投資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相當嚴重。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從自身實際出發,為了上項目而上項目,這也進一步削弱了投資對城市和經濟發展的價值。

  另一方面,投資說到底是依靠資金支撐的,但是,地方政府的錢從何而來呢?受房地產調控和拆遷成本上升的掣肘,土地財政難有明顯的增長空間;而地方融資平台上還有龐大的賬務需要清理。雖然近期在中央層面的推動下,多家銀行密集“輸血”地方經濟,但地方債務風險的制約作用依然不容小視。此外,雖然今年來地方政府不斷拓寬融資渠道,通過信托等方式籌措資金,但基礎設施具有初期投入大、回報低,而且投資周期長等特點,也決定了其主要依靠的還是財政資金的投入,其他投資主體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若資金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集中批覆上馬項目,最終只能導致“半拉子”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的集中爆發,這必將影響經濟的平穩健康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