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潘光旦的人文情懷

http://www.CRNTT.com   2013-09-08 08:41:03  


1941年清華大學30周年校慶時在昆明迄西會館留影,左起:施嘉湯、潘光旦、陳岱孫、梅貽琦、吳有訓、馮友蘭、葉企孫(董奮珍藏)
 
  “仁者愛人”。潘光旦是仁者。他愛人類,愛國家,愛民族,愛學校,愛同事,愛學生,愛家人。為強種興國,他重新認識遺傳學,倡導優生學。他愛國不落人後,“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清華學生運動”,“曾擔任學生代表團的中文書記,負責各種文件與宣傳品的起草”。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釗領導的“八校教職員索薪團”罷教索薪鬥爭中,清華學生出於義憤,舉行“同情罷考”,遭北洋政府的殘酷鎮壓。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級最為堅決,學校當局給予“留級一年”(一說不考者視自動退學論處)的處罰,經過鬥爭,原決定撤銷了,但當局要求罷考學生必須寫“悔過書”。壬戌級有八人拒悔,被開除“級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寧肯犧牲出洋機會,也要據理力爭。聞一多對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寫道“聖哉光旦,令我五體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狀!”次年7月,時過境遷,學校才讓他出洋。

  1932年,即“九.一八”事變次年,潘光旦發表《中國民族生命線之東省》,說明東三省本是中國的土地外,還證明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分子的滋生地,呼籲“決不可淪入日人之手”。

  1941年,潘光旦加入民盟,在昆明參加籌建第一個省支部,積極參加抗日反蔣愛國民主運動。歷任民盟一、二、三屆委員,第一、二屆中委等職。1946年1月,他與聞一多、費孝通、吳晗聯名發表《四教授致馬歇爾將軍書》,揭露國民黨政府的獨裁本質。6月,代表雲南民盟支部,三次召開座談會聲明民盟反內戰、要和平,反獨裁、要民主的堅定立場。聞一多、李公樸被暗殺後,他成了暗殺的對象,不得不與費孝通等進步人士借昆明美領事館避難。未幾,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發表對建設新中國的設想,表達了對實現以民主化理念建國的強烈渴望。後來迫於國民黨政府的壓力,學校將潘光旦由教務長改任圖書館長。

  1949年10月1日,潘光旦拄著雙拐到天安門遊行,歡呼新中國的誕生。後來參加土改,到蘇南農村搞社會調查,他從不甘人後。1954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作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愛校如家。梅貽琦的著名文章《大學一解》就是潘光旦起草的。1935年他在清華教務長任上,嚴守校規,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劉鎮華寫信給潘,想讓其兩個兒子到清華旁聽,他婉拒:“承劉主席看得起,但清華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為它按規章制度辦事,如果把這點給破了,清華不是也不值錢了嗎?”無獨有偶,14年後,潘光旦又接到一項同類托請。“與沈衡(沈鈞儒)老談起文孫來清華旁聽事;此事衡老循其孫之請,轉托高教會對清華指令辦理,於法絕對不妥。”“今衡老以人民最高法院院長之地位,作此強人違例之舉,不僅對清華不利,對己亦有損令名,而高教會肯以指令行之,亦屬太不檢點;餘旨在勸衡老收回此種請求,渠似不甚領悟,甚矣權位之移人也。”(1949年10月28日日記,《潘光旦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第98、99頁,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數月後,沈老的孫子又攜書往潘宅商討旁聽事。“……餘就此舉對各方面之不利剴切言之……至餘或因此而開罪衡老,開罪於當今之大理,則不暇計及矣。”(11月9日日記,同上)其實潘光旦當時已不在其位,大可一推了之,但他為堅決維護清華的制度,積極地說服當事人,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剛正不阿,“不識時務”者!

  潘光旦以嗜書如命而聞世。在清華圖書館長位上,病退的高女士將自己收藏的一大批歷代婦女著作送他,他不據為己有,連同自己的這方面藏書一並捐了。

  作為教師的潘光旦,他熱愛學生。他喜歡演講,還愛和學生互動,使學生有如沐春風的喜悅。不但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學生還可以自由地到他家去討教。大事小事“他總是誠懇地替你解答。”學生說“潘先生的為人也同他的圓圓的臉一樣的和藹可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