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李濟:失蹤的大師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09:22:43  


1960年代,李濟在台北溫州街家中
1925年,清華國學院,前排左起:李濟、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
  中評社北京1月2日訊/李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博士,他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在半個世紀里,這位“中國考古學之父”主持了安陽殷墟的發掘和研究。他一生從事考古,始終不曾忘情的是尋找“中國人的始源”,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名字在大陸銷聲匿跡…… 《南方人物周刊》日前刊載文章《李濟 失蹤的大師》:

  1928年是李濟一生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國民政府成立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他被任命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

  10年之前,他由清華學堂選送留學美國,5年里拿了3個學位: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最後是哈佛大學人類學專業的哲學博士——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博士。有人自此習慣性地稱他為“Dr.李”。據說他父親有一陣還給自己起了別號“博父”,在詩詞和書信中公開使用,有炫耀兒子的意思,更顯示老父的尊嚴。

  1923年回國後,他在南開大學當了兩年教授。之後清華學堂成立國學研究院,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為教授,李濟資歷稍淺,加上需要做田野工作,任“特約講師”,但月薪400元鷹洋、助教一人、研究室一間的“標配”,與四教授持平。

  李濟拿的是人類學博士,但他一生的主要事業無疑是考古。按他自己晚年的說法,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從人類學家轉為考古學家”:1926年他在山西夏縣發掘了西陰村遺址。這是第一次中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李濟後來因此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同時也是史語所所長傅斯年選擇他領導考古組的重要原因,他需要一個受過西方田野工作訓練的人。

  傅斯年為史語所制定計劃,一開始就決定了兩件事:一、成立一個組,以考古學作為研究中國史的新工具;二、以發掘安陽殷墟作為這個組的第一個田野工作地。他想知道刻字的甲骨是否仍然存在。

  1928年的第一次試掘證實了這一點。不過這次試掘跟盜墓差不太多,就地往下掘坑,只顧撿拾甲骨,其餘一概不管。李濟從第二次開始領導了發掘工作,此後,他的名字就跟殷墟連在一起了。許多年後,殷墟發掘在中國社科院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高居榜首。

  安陽的洹上村是袁世凱當年失意時退居的地方,考古組到那里時他的遺產已經充公。他們就在他家中辦公。李濟寫信給友人說:“歷來做考古工作的,從沒有這樣幸運過。”

  從1928年起,他們在小屯、後岡、侯家莊等地進行了15次發掘。在殷墟這所大學校中,李濟和後來加入的中國第一個讀正規考古專業的學者梁思永(梁啟超之子)以現代考古方法和觀念培養了眾多同事和學生,其中包括後來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和台灣史語所所長高去尋,一個時期內兩岸考古界的幾乎所有領軍人物。他們的發掘證實了商的存在,中國的信史得以上推數百年。有趣的是,幹了將近7年,發掘進行到第11次,他們才領到了官方的“第一號採取古物”執照。

  第15次發掘結束後十多天,“七七事變”爆發,隨後李濟投入了史語所和中央博物院的遷移工作。長沙,昆明,李莊,他們帶著殷墟文物、圖書、儀器、檔案、標本在西南繞了一個大圈子。由於醫療條件糟糕,李濟的兩個女兒鶴徵、鳳徵,分別在昆明和李莊病逝。

  經歷喪女之痛,李濟陷入消沉。1942年初,他寫信給傅斯年,想辭去行政職務,專心研究:“數月以來,失眠已成一習慣,中夜輾轉,竊念研究所自成立以來,所成就之人才多矣,而弟愧不在其列,有負知己,誠不自安,然此亦非弟一人之咎。弟自覺今日最迫切之需要,為解脫,而非光輝。衷心所祈求者為數年安靜之時間;若再不能得,或將成為一永久之廢物矣。”傅斯年勉勵他為了對得起此生,還要做一些大工作。

  抗戰結束,回到南京,李濟以為可以安心工作了。不料幾年後,他又面臨一次大遷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