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天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三大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9-11 08:38:04  


 
以內需造就大陸型強國

  三駕馬車,投資獨秀。

  從2001年至2011年,中國的GDP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總額以及進出口總額的複合增長,分別為4 .53倍, 9,.1倍、 4,.3倍和 6 .6倍,社會消費總額的增長,略低於GDP總值增長速度,遠低於進出口增長速度,更是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的一半都不到。可以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排名,投資首當其衝,外貿其次,而內需最弱。

  在全球發達國家中,只有日本,韓國等小經濟體,才適合貿易立國,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崛起,乃是全球大陸型大國崛起的異數。無論美國,俄羅斯還是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均是內生性大國,即以內需為主導,而中國不然,由於處於後發劣勢,中國的崛起,非常倚重外貿。中國的崛起,從一開始至現在,就是外向型經濟。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東部沿海。

  同時,中國對於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亦達到畸形的地步。自2002年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從4320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11022億元。8年間增長7.2倍,年均增長超過25%,2009年更達到創記錄的30%以上,而同期的GDP增長速度,遠低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考究現代國家的高速發展期,我們可以發現,經濟的騰飛,確實要經歷高投資的階段,但是,全球主流國家,均未達到中國2002年以來的近十年的高度。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大約為20世紀60~80年代,其固定資產投資率大約在33%左右徘徊。而2010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高達70%左右。

  高額投資以透支未來為代價,低碳時代,中國的發展,必將受到各種約束,擊鼓傳花式的地方和中央相關部門債務,也終將有一天必須兌現。投資枯竭的情況即將出現。

  中國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在此情況下,大力發展大眾消費,將成為中國未來振興的希望。

  美國立國之初,由於人口稀少,主要是通過與歐洲貿易發展,而自19世紀中期之後,隨著移民的增多,消費能力的提高,美國經濟快速起飛,外貿已經退居次要地位,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國內關卡被掃平,各個州之間的貿易,基本暢通無阻,由此形成了龐大的國內市場。而美國也從此啟動了“大陸戰略”,隨著芝加哥成為美國的交通中心,美國由立國之初偏重外貿的美洲大國,轉型為內生性的世界經濟強國,國內消費的比例,遠大於外貿,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於美國崛起為世界第一強國居功至偉。

  目前,沿海發達區域如長三角、環渤海增速變慢,中西部地區則保持相對高速。中國即將步入均衡時代。只有內需成為主導,眾多內陸城市才有望實現崛起,從而實現中國的普遍繁榮。

  由此,中國未來需要完成兩大任務,其一是掃平國內關卡,其二是以內需為主導。統一的國內市場,龐大的國內需求,才能成就大陸型強國,造就中國未來的持久繁榮。

  中國的內需對經濟的貢獻,只有40%,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對於投資的過渡依賴,嚴重擠壓了內需。浙江,廣東等很多內生性發展的區域,反因為產業經濟的發達而遭遇危機。區域發展出現了“逆淘汰”的怪局。

  目前,中國內部市場不統一,主要是因為條塊經濟所致。地方的發展衝動,既是各個地方蓬勃發展的動力,亦導致了各自為政。19世紀中晚期的美國,正是在打破國內關卡,完成全國市場統一之後,才實現了整體崛起。而在這個方面,中國存在著巨大的隱憂,僅就關卡而言,世界上70%以上的收費高速公路,都在中國,對於中國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形成巨大的阻力。而在產業規劃上的諸侯經濟,亦將制約中國內需崛起。由此,掃平國內關卡,蕩平諸侯經濟,乃是中國未來的必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