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落伍”的魯迅

http://www.CRNTT.com   2013-09-16 14:30:15  


 
文章過於深刻?

  “删除魯迅的一些作品,我認為是正常的編輯思路。”人教版教材删除魯迅的《風箏》後,贊同這一調整的作家趙瑜認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此解釋一出,引來的爭議聲更大。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一份河南當地報紙在報道了“新版教科書删除魯迅作品的決定”後,數萬人當晚在網絡上發表了相關評論。而在新浪微博進行的兩項調查中,超過85%的參與者反對删除魯迅作品。

  教育部前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反對將魯迅的文章以讀不懂的理由剔除出去。他在微博上表示,自己不贊成删除教材中魯迅作品數量和初中生閱讀不宜過於深刻的觀點。“當下不少編教材的以一己之淺薄揣度魯迅之深刻並殃及學生。”他還認為,中國需要魯迅,中小學生必須學會深刻。

  “對中國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識分子來說,魯迅對國家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文學領域,他的作品鼓勵人們對社會進行反省。即便現在閱讀魯迅的作品,你還能受到強烈的啟發。”北京大學教授、著名魯迅研究者錢理群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小學教育教不教魯迅,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

  2004年,從北大退休的錢理群站在了南京師大附中的講台上,講授“魯迅作品選讀”選修課。一開始,學生踴躍報名,不光報上了名的學生坐滿座位,沒報上名來蹭課的學生也在過道和前後排或站或坐,將教室堵得水洩不通。他回憶,課程的質量和氛圍都極佳,每堂課學生都聽得極為認真,課後作業也表示收獲很大,但聽課的人數卻漸漸少了。2005年,錢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師大實驗中學再次試手,情形一模一樣:一開始人很多,慢慢地就減少到二十餘人。

  這個現象背後,並非學生們不喜歡魯迅的作品。一位學生在寫給錢理群的信裡說了老實話:“錢教授,我們不是不喜歡聽你的課,而是因為你的課與高考無關,我們的時間又非常有限;我們寧願在考上北大以後再毫無負擔地來聽你的課。”錢理群根據切身的感受,認為“魯迅的文章過於深刻”並不是理由。

  一位匿名的杭州語文教研室研究員則將原因歸到了“中學語文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他認為,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魯迅作品不喜歡的一個原因,是老師所灌輸的思想意義和“權威理解”很難為學生所接受。“實際情況是,學生所抵觸的是作為教材和考試內容的魯迅作品,對於自由閱讀的魯迅作品,則普遍持歡迎態度。”

  不過,錢理群也同時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了對“魯迅淡出教材”問題“不必太擔心”。“雖然教材的確有引導作用,但是魯迅作品的價值擺在那裡。即便中小學時期,學生們不讀魯迅、不喜歡魯迅,長大一些後也能讀出魯迅文章的用意,從而喜歡魯迅的作品。”

  杭州的陶老師給出的說法看上去則更有力。“現在的這些孩子,上課總是質疑我:老師你這樣解釋魯迅,會不會是你們自己的想法,魯迅寫文章時可能並不是這樣想的?”(來源:2013-09-12 00:38:1 時代周報 | 250期 | 周報記者 趙妍 發自上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