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李克強的中國經濟奇跡第二季

http://www.CRNTT.com   2013-09-21 08:09:25  


李克強的“第二季”之說是個新提法,它有個前提:提質增效。
  中評社北京9月21日讯/如果說,每年1月於瑞士召開的冬季達沃斯是一次真正的診斷和展望世界經濟論壇的話,那麼,每年9月於中國召開的夏季達沃斯則成了展示和管窺中國經濟形勢和政策走向的平台。剛在大連結束的夏季達沃斯,成了中國總理李克強展示其經濟政策和理念的“秀場”。

  李克強在致辭中主要談了這半年多來中國政府在管控危機、發展經濟上所採取的四方面政策和措施及調控藝術的創新。第一,兼顧當前和長遠,穩定宏觀經濟政策;第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市場活力;第三,著眼轉型升級,調整優化結構;第四,宏觀管理方式的創新。其中,他關於中國經濟奇跡進入“第二季”的說法,引發了市場關注和共鳴。李是這樣表述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後面的故事會更精彩。”

  和訊網刊登專欄作者鄧聿文文章表示,李克強的“第二季”之說是個新提法,它有個前提:提質增效。換言之,所謂經濟奇跡“第二季”,更明確地講就是,中國“未來的增長必須是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前提,必須以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為支撐,必須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必須是保證就業和居民收入相應增加的增長”。

  中國經濟實現了這樣的增長,中國經濟奇跡就進入了“第二季”。而保證這個奇跡“第二季”的3個基本條件是:第一,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遠未完成,內需尚有巨大潛力,將會持續地釋放,發展由東向西循序推進,中國有著巨大的回旋餘地。第二,中國在發展中的確還存在著不少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但通過釋放改革紅利會激發市場巨大的活力和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三,中國的經濟結構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但是它們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通過優化結構,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從而有利於增加人民的收入,刺激消費,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巨大的需求與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改革。

  文章認為,從中國30多年改革發展的經驗看,改革和創新仍是中國經濟走出困境、重現活力的不二選擇。不改革或者改革力度不大、不全面,日子也可以混過去,但中國經濟不可能擺脫因循已久的高投入、高消費模式。李氏改革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對市場化取向的堅持,而非強化政府權力,在李克強看來,改革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係,市場能做的讓市場去做,社會可以做好的讓社會去做,政府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情,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以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實踐中這方面的改革是通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以及改革基本建設的投融資體制、放寬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等來實現的。

  文章指出,在李氏改革中,改革其實就是創新,所以他所實施的改革也包括宏觀管理方式的創新,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他提出的“上限”、“下限”說。李克強把穩增長、保就業看作是在目前特殊情況政府所能容忍的“下限”,而將防通脹看作是“上限”。經濟在“上限”、“下限”間運行,就是在一個合理區間,這等於為宏觀調控畫了一根預警線,只有經濟突破這“上限”、“下限”,國家才實施有力度的干預,而在這之內,則著力於調結構、轉方式,推進改革創新,以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創新動力和改革紅利,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李氏改革中還一個不能不提的方面,是他對開放方式的探索。面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化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傳統的引資方式和商品貿易體系及開放模式已跟不上發展形勢,必須探索擴大開放的新辦法,在他的規劃下,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今年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最重要嘗試,這個嘗試本身也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因為自貿區內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過去中國政府不曾遇到的,對政府的監管方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說,做好了改革這篇大文章,中國經濟奇跡進入“第二季”是個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