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韓咏紅:“決不顛覆”底線下的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10-15 09:40:31  


 
  事實上,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的“首秀”已闡述了不少。習近平當時向世界宣示了七大領域的改革目標,首先是推進宏觀調控、財稅、金融、投資領域體制改革,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此外,中國還有進一步簡政放權;健全科技體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保和基本公共服務;加強生態保護;更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

  至此,中國這一輪經改的“重頭戲”已然揭蠱:一是中國將改善基本的經濟制度(通過打破壟斷、利率市場化等方式實現),此外同等重要的是改變政府職能,釐清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確定政府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職責,是為新一輪經改的“頂層設計”。

  這輪改革政策的設計者,希望借此保證中國今後五年至十年的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當局將改革集中在財稅、金融與投資領域,改革對象放在地方政府與機構職能,可謂循序漸進。至於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邊界,官民權力關係的調整,顯然不在當局的考慮範圍內。

  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斬斷地方政府插入市場、土地經營、招商引資的手,這方面的改革有望產生重要意義。新世紀以來的房地產盛宴、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地方債務問題,都與地方政府職能錯位有關係。而在另一方面,社會不公、公共服務不均等問題,則與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有關。

  有經濟觀察者大膽猜測,這輪改革還可能會造成“大集權下的大改革”結果。改革後的財稅制度不會讓地方政府的稅收權力上升,反之,中央政府可能接管部分地方政府的多項公共支出職能,在中央政府擁有更多掌控力的同時,精簡地方政府並壓縮地方開支。

  上述描述如屬實——中國如走加強中央、高層主導,在“限制器”內改革的路徑,也有可能大有作為。然而,任何改革方案都要與具體指標驗證,才能真正體現高層的改革意志,民眾的參與也必不可缺。因此,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需要有更多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才會更有說服力。例如,如果地方政府的職能轉化為提供公共服務,那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表現,就需要有民調、民主評議等公開方式,讓民眾表達意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