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環境和社會福利 最該補償的兩個欠債

http://www.CRNTT.com   2013-10-22 11:46:50  


 
  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必要成本尤其是額外成本盡量降低,另外,就是提高人們對成本的承受力。如果選擇前者,需要我們找到一種正確的改革方法,所謂正確的改革方法,就是社會最有共識的改革。

  這一點在下一階段的改革中特別重要。因為接下來的改革已經進入利益深水區,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前期總體收益大於成本的普惠性改革在這一階段不會出現,對一部分人來說,很可能是絕對負收益;二是這一階段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等在內,都要支付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最需要避免的是改革的無謂耗損而產生的成本,以及防止一些腐敗官員和既得利益者利用制度不完善進行的最後大反撲,瘋狂掠財全民財產,導致整個社會為此支付額外的過高成本。最需要做的是為前期的利益受損者進行適當補償。因為他們承擔了前期改革的大部分代價,不能再讓他們為為深水區的改革繼續承擔代價,否則,鑒於他們人數眾多,會影響到深水區階段的改革推進,而且,從道義上也講不過去,這是為什麼必須對他們進行利益補償的原因。

  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最應該補償的是兩方面欠債:環境和社會福利保障。環境是一種基本的公共必需品,然這些年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以霧霾為例,它就是環境日益嚴峻的一個表現。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北京遭遇了秋季很少出現的霧霾天氣,且程度嚴重。霧霾的頻頻光顧說明我們必須對環境償債,不僅政府和企業,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為環境的改善盡一份責。近年來在治理北京的大氣污染中,採取了諸如尾號限行、搖號購車、停車費漲價、開辟公交專用線、發展軌道交通等措施,其中一些措施涉及到個人,為環境需要對個人的某些權利進行限制,這就是我們必須支付的成本。

  建立覆蓋全民的公共福利制度和網絡,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國企改革中的下崗工人,和城市化中的廣大農民所作的利益補償。這兩個群體是前期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很大犧牲,但所得甚少,所以必須建立一個覆蓋他們的全民保障網,以保障其晚年生活無後顧之憂,同時確保他們的後代不因各種因素而陷入貧困之中。

  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靠改革,而改革需要成本,要減少成本,必須講究改革的方式和方法,確定恰當的改革目標。方式錯誤,目標不當,不但實現不了改革的意圖,還會使成本付出的更多。對下一階段的改革來說,如習近平所言,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後行。特別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一鼓作氣,而不是瞻前顧後、畏葸不前。改革如果畏首畏尾,將會失去大好機會,把整個社會拖入泥潭,這樣無疑代價太大,所以,改革只能進,不能退。

   作者簡介:鄧聿文,和訊網專欄作者,供職於中央黨校學習時報,民革中央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委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問題觀察者,多家報刊專欄作家,知名評論家,《幸福的權利》《中國必須贏》、《中國經濟大突圍》等書作者,主要關注和從事中國社會的轉型與改革研究。

  來源:和訊網 2013年10月15日07:47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