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緬懷侯仁之:文化人一遭捧 就成了工具

http://www.CRNTT.com   2013-10-24 16:02:25  


侯仁之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訊/我國歷史地理學巨擘侯仁之先生於22日下午在京逝世,侯先生一生成就卓越,把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發展為現代歷史地理學,開啟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研究先河,開始對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首都規劃建設比較研究,率先展開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騰訊文化連線採訪了侯先生的學生朱祖希、侯先生傳記《侯仁之》作者陳光中以及民俗學家高巍,通過他們的講述,勾勒出了一位遠去的大師的神采。

朱祖希:侯老想保護魚藻池卻仍未如願

  朱祖希成為侯仁之先生的“弟子”,其實頗有點偶然,侯先生晚年生病住院時,一位台灣學者來看他,遺憾地說:您學問這麼高深,著作等身,可惜沒有弟子。侯老拍了拍身邊的朱祖希,說:誰說我沒有弟子?這不就是我的弟子?

  上本科時,侯仁之先生是系主任,朱祖希聽過他的課,畢業後,因工作關係,常與侯老接觸,比起侯老帶的碩士生、博士生來,朱祖希謙稱自己只是“外圍”。

  然而,長期在侯老身邊,朱祖希有太多的感觸,至今他出門依然帶著卡片,見到資料一定要抄下來,這個習慣就是侯老給培養出來的。

  有趣的是,朱祖希也為侯老寫了一本傳,即將於近期推出。

  侯老講課百聽不膩

 我是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的,從浙江浦江縣來到北京,我們那個小地方只有1平方公里大,所以一下火車就驚呆了,原來前門這麼高大,而老家小縣城的城樓卻那麼小。

  開學第一堂課的慣例是系主任致歡迎詞,可那時北大已經變成侯老講北京史了,由於他講得非常精彩,深入淺出,後來成了所有北大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再後來,他被請到電台裡講,深受大眾歡迎,被老百姓稱為“活北京”。

  侯老講課特別生動,因為他有激情,百聽不厭。我工作後,只要有侯老的社會講座,我一定會去聽,聽了那麼多次都沒膩。

  可以說,是侯老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北京文化的種子,後來我到城市規劃局工作,這顆種子開始生根發芽,那時我特別熱衷於跑胡同,所有胡同都跑遍了,哪個胡同的廁所在哪裡,我都能迅速說出來。

  小小糧票難倒了大學者

  我工作後,遇到不懂的問題,常去請教侯老,他是個特別好說話的人。

  “文革”前,侯老主編過一套“北京地理小叢書”,影響非常大,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有關單位準備再編一套這樣的小叢書,當時侯老已住院了,非常高興,說:爭取活到這套書出版的那一天。我們開玩笑說,那您可要說話算數啊。侯老說,當然算話,咱們拉鈎。他還真和我們拉了鈎。

  他高興起來,像小孩一樣。有一次開學術會議,見了很多老朋友,他說高興,要喝點酒,大家擔心他的身體,但他堅持要喝一點。

  有一次開會,侯老找到我,面有難色,我問怎麼了,他說:對不起,我忘帶糧票了。那時糧票還流通,對於他這樣的學者來說,這能算個事嗎?可他卻挺當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