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改革4.0版能否涉險過關?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10:42:55  


 
  在既有的三次大規模改革中,人們最為看好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大三中全會開啟的第一輪改革開放之路。當時的國際環境對中國較為友好,冷戰尚未結束,美國、日本等對華關係在不斷改善之中,希望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一個樣板。而在當時,中國經濟基數較低,指令性經濟體制的弊端盡顯,改革所產生的正效應很容易就顯現出來。海內外對19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期待還是很高的。

  然而,中國的改革很快進入了深水區。80年代後期的嚴重通貨膨脹、腐敗等問題導致了社會動蕩,政治不穩,1989年後的西方封鎖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一度加強了中國內部對意識形態的控制,進一步市場化的改革看似遙不可及,外界對中國發展前景陷入極度悲觀。

  然而,沒過多久,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講話”不僅驚醒了中國,更震驚了世界。鄧小平提出的市場經濟改革方案不僅大大超出外界預期,也超過一些80年代改革派在經濟領域的激進主張。令外界充滿疑慮的是,這樣自由化的經濟改革方案能否在不觸動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條件下順利得以推進,即便改革得到了政治元老鄧小平的支持?更讓觀察家擔心的是,在鄧去世以後,這種市場化的變革會否陷於停頓甚至失敗?事實證明,這種市場化改革不僅大大激發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中國人致富的強烈願望,而且並沒有在1997年鄧小平去世後遭到終結,反而在國企改制、住房制度改革等敏感領域繼續得到推進。外界在1990年代低估了中國改革的決心。

  改革在90年代後期啃到了硬骨頭,國有銀行的呆壞賬和工業行業的低效率等成為繞不過去的坎。中國領導層決心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擴大開放來刺激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提高效率。這又是一步不為外界看好的險棋。當時,不僅中國國內產業界一片“狼來了”的叫聲,認為擴大開放會給民族產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且相當多外國人士也認為中國領導人沒有接受加入世貿組織那些承諾條款的勇氣和魄力,中國經濟改革將遭遇不可克服的瓶頸。

  然而,這第三輪由加入世貿所推動的改革不僅持久,而且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是很多人所沒有料想到的。中國國內的產業不僅沒有受到人們所設想的那般毀滅性打擊,反而利用外部開放的機會,擴大了世界市場的份額,中國也崛起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成為東亞產業鏈的終端裝配基地。

  今天,中國的經濟結構面臨新的失衡,中國市場化改革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是不徹底的。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和中國政府隨後推出的4萬億元人民幣大規模刺激計劃根本改變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既定滑行軌跡,“國進民退”、居民消費不足、房價飛漲、收入差距拉大以及腐敗浪費蔓延成為割裂社會、引發民眾不滿和損害改革共識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的背景下,各種社會矛盾因為分配的嚴重不均而日趨激化。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