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如何贏得新一波開放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3-11-12 09:00:36  


 
  中國開放的第二波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無疑,在這一波里,上海是最成功的。除了中央層面在政治上的大力支持外,上海所擁有的眾多政治和經濟人才是主要因素。無論是深圳和上海,兩地都能根據本地所具有的地緣經濟情況而設計發展路徑。除了深圳和上海,在過去的20多年里,也不斷有開放區和實驗區建設,但表現都不是那麼令人鼓舞,甚至也有失敗的案例。很多開發區沒有遠見,沒有頂層設計,大多是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罷了。實際上,開發區往往成為地方領導人的開發項目,也就是地方領導人追求地方經濟增長的項目。他們只追求地方短期利益追,沒有大局概念,不能把地方的發展和整個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很多開發區甚至連本地所面臨的地緣經濟要素都沒有考慮到,純粹是領導人主觀意志的產物。

  與領導力相關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體制創新。第一個層面的遠見和頂層設計非常重要,但要把遠見具體化轉變成為政策的頂層設計,還有一個執行能力問題。如果沒有執行能力,最好的頂層設計也會變成表面文章。如何強化執行力?這裡最主要的是體制創新。特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更是一個體制概念。特區的體制如果和現存體制一個樣,很難稱其為特區,特區也很難特別起來。在成功的特區案例中,人們不難發現具有區別於現存體制的新體制,尤其是在經濟體制方面。

體制創新平庸化的危險

  特區在制度創新方面的權利,不是一些保守和左派人士所說的“特權”,而是制度創新的責任。設立特區的本意就是要為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探索一條制度創新之路。很可惜的是,從整體上來說,特區在推動經濟方面的功效,遠比制度創新方面的功效大。特區的體制創新能力微弱,具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特區體制的最初設計存在問題。特區不是政治特區,這一點並沒有錯。但是特區的設計者並沒有對體制設計做科學深入的研究,例如把政治、行政、社會、文化等不同方面的體制區分開來,確立它們之間的邊界。特區不是政治特區,也就是特區的政治體制要和國家整體的政治體制保持一致,以保障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但是,這並不是說其他方面的體制,也必須和現存體制一模一樣。沒有對特區體制有足夠的認識,在體制設計時便沒有解放思想,體制創新的能力自然就受到限制。

  其次,即使在一些體制上原先有創新,但隨著體制的運作,這些創新的方面逐漸消失,被現存體制所同化。從政治性比較強的體制領域,例如黨政機構的設置、黨政關係、政府層級到社會性比較強的體制領域,例如社會、文化組織等等方面,特區沒有和現存體制有任何區別。特區本來就是新體制的試驗,成功之後,需要推廣到國家的其他地區和領域,但是現在則剛好相反,不是其他地區向特區“接軌”,反而是特區向其他地區“接軌”。再次,在特區發展過程中,意識到體制改革的重要性,一些特區,尤其是深圳,也不斷推出了一些體制改革。但是體制改革從來就沒有成功過。一旦體制改革的動議出現,最後往往演變成為一場意識形態之爭。一旦上升到意識形態的層面,制度創新就變得不可能了。

  這也就是目前“特區不特”局面的原因。缺少強有力、具有創新精神的領導層,很快就使得特區演變成為一般城市或經濟區域。特區創始之時,往往出現具有遠見和頂層設計能力的領導者,但一旦建立起來,政治變得平庸起來,成為國家日常政治的一部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